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高温性能试验研究

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高温性能试验研究

杨立才 罗英 邱天 郑浩 曾鹏

摘 要目前对于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用国产16MND5材料,缺少堆芯熔融条件下的高温性能数据。本论文利用取自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延伸段的国产16MND5材料,开展了一系列高温弹性、拉伸及持久试验,获得了16MND5材料的高温弹性、拉伸、持久性能数据及变化规律;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结合高温持久试验数据,推导获得了不同温度下的持久强度方程。结果表明:16MND5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900℃至1000℃区间,材料已进入软化状态,其变化渐缓;此外,在600℃至700℃、900℃至1050℃温度区间,16MND5材料在同一断裂时间的持久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在组织相变温度区间(即750℃至850℃),持久强度方程斜率关系为800℃>750℃> 850℃,且该三个温度下的持久强度在断裂时间约为5小时时存在相交情况。

关键词严重事故;国产16MND5材料;高温拉伸;持久强度

0 引言

为应对美国三哩岛和日本福岛核电站类似的堆芯熔化严重事故,以华龙一号(HPR1000)和AP10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采用了堆内熔融物滞留(IVR)的先进设计理念。即在发生堆芯熔融时,通过能动或非能动的方式将冷却水注入反应堆压力容器(RPV)与压力容器保温层的间环形流道,冷却RPV外壁面以带走堆内熔融物的热量,避免RPV下封头熔穿,从而达到将堆内熔融物包容在RPV内部的目的。在严重事故条件下, RPV下封头材料可能会承受约500℃-1200℃的高温,同时承受内压、堆内熔融物重量等载荷,因此,高温蠕变是其主要的失效模式[1]。

为确保RPV下封头在堆芯融化条件下的结构完整性,需进行高温蠕变分析,首先需要获得RPV下封头材料高温性能数据。目前,核电技术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均开展过RPV材料高温性能试验。美国爱达荷州国家工程实验室对RPV下封头用SA533B1钢在627℃-1200℃范围进行了拉伸和蠕变试验,得到了该材料在1200℃以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蠕变断裂时间等试验数据[2]。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采用法国RPV用16MND5钢开展试验,在20℃-1350℃范围内进行拉伸试验,在600℃-1300℃范围进行蠕变试验[3],并将试验数据与三哩岛中获得的RPV钢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00℃-700℃间16MND5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显著下降,在700℃时的蠕变断裂时间和三哩岛所得数据基本相同,但高于1000℃后两者数据差异较大,16MND5的性能数据相对较好。国内在建核电站中,RPV下封头材料16MND5和SA508 Gr.3 Cl.1均有使用。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合作完成了SA508 Gr.3 Cl.1钢的高温蠕变性能试验[1],试验温度范围在450℃-1000℃,获得了对应温度下的等时应力-应变曲线。

目前,对于华龙一号RPV下封头用国产16MND5钢开展的高温性能试验未见报道,相关的下封头高温蠕变分析[4-5]采用国外文献中的材料试验数据。因此,本文针对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用国产16MND5钢进行高温试验,获取该材料的高温弹性性能、高温拉伸性能、高温持久强度等试验数据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后续进行堆芯融化严重事故条件下RPV下封头高温蠕变分析提供试验数据。

1 试验材料

试验用16MND5材料取自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福清5号RPV下封头锻件延伸段,见图1。福清5号RPV下封头遵循RCC-M M2131的要求制造,锻造后相继进行900℃-980℃的正火、600℃-700℃的回火、850℃-925℃的淬火以及635℃-665℃的回火热处理,并进行各项试验和检验,其化学成分数据如表1所示。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高温弹性性能测试

高温弹性性能测试包括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依据标准GB/T 22315-2008进行[6],从室温至1000℃间隔50℃测量。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泊松比是反映材料横向变形的弹性常数,通常在进行设备力学分析时需要输入这两项参数,本试验目的即获得该材料高温下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

弹性性能的测试采用动态测量方法-敲击共振法,即通过触发敲击使样品产生振动,探测系统采集的振动信号经数据处理获得其共振频率,经计算得到试样的弹性性能。测试装置为比利时IMCE公司生产RFDA HTVP 1750-C,在此设备上可同时完成以上各项弹性性能的测试和計算。

图2是试验测得杨氏模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并与RCC-M和ASME规范给出的数据对比。RCC-M 附录ZⅠ中给出了C-Mn-Ni-Mo钢从0℃至600℃的杨氏模量值,ASME第Ⅱ卷给出了镍钢从-200℃至700℃的杨氏模量值。可以看到三组数据随温度升高而杨氏模量值降低的趋势是相同的,由于化学成分差异,国产16MND5钢的数据略高一点。

对于16MND5材料,一般认为其泊松比为0.3。图3是试验测得泊松比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到在400℃以下泊松比在0.29-0.30变化很小,这与RPV设计温度343℃范围内泊松比是一个定值的预期相符;在400℃以上,泊松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2.2 高温拉伸试验

高温拉伸试验从600℃至1200℃间隔50℃测量,分别测量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试验依据GB/T 4338-2006进行[7]。图4是试验测得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随温度变化情况,600℃以上16MND5钢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较快,在900℃至1000℃因材料已进入软化状态,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变化渐缓。

图5是断后伸长率随温度变化情况,图6是断面收缩率随温度变化情况。图4中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值在每个温度点的3组结果相差不大,但每个温度点的断后伸长率数据则相对离散。从图5和图6的总体趋势来看,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在600℃-800℃逐渐升高,800℃-1000℃达到最大值。

2.3 高温持久试验

高温持久试验从600℃至1050℃间隔50℃进行测量,每个温度点选择4-7个不同的恒定应力值,直至测出断裂时间,试验依据GB/T 2039-2012进行[8]。

对于每个恒定的温度点,根据先前的大量高温蠕变理论及试验研究结果可知,钢材蠕变断裂时间与持久强度两者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即:

表2中给出了各个温度下常数a,b的拟合值。由表2可知,600℃至700℃、900℃至1000℃持久强度方程的a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而750℃、800℃和850℃三个持久强度方程的a值为a800℃>a750℃> a850℃。图7为不同温度下测得的持久试验数据,根据图7,在同一斷裂时间的持久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750℃、800℃和850℃下的持久强度值在约5小时左右存在相交情况,断裂时间大于5小时时,持久强度σ800℃>σ750℃>σ850℃。该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在该温度区间,试样材料处于贝氏体回火组织向奥氏体过渡的两相组织状态。

3 总结

本文采用取自福清5号RPV下封头延伸段材料,对国产16MND5钢的高温性能开展试验研究:

(1)获得了国产16MND5钢材料的杨氏模量、泊松比、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等在高温阶段的试验数据及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通过高温持久试验获得了不同温度下的持久强度-断裂时间数据,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不同温度下的持久强度方程。

(3)16MND5材料在600℃至700℃、900℃至1050℃持久强度方程的斜率绝对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在组织相变温度区间(即750℃至850℃),斜率关系为a800℃>a750℃> a850℃,且该三个温度下的持久强度在断裂时间约为5小时时存在相交情况。

参考文献

[1]姚彦贵,宁冬,武志玮,等.假想堆芯熔化严重事故下反应堆压力容器完整性的研究进展与建议[J].核技术,2013,36(4):040615-1-6.

[2]Thinnes G L, Korth G E, Chavez S A, et al. High-temperature creep and tensile data for pressure vessel steel SA533B1 and SA508-CL2 [J].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94, 148(2-3): 343-350.

[3]Devos J, Sainte C C, Poette C, et al. CEA programme to model the failure of the lower head in severe accidents[J].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99, 191(1):3-15.

[4]邱天,罗英,张蕊,等.严重事故下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高温蠕变变形数值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8,47(8):56-59.

[5]罗娟,罗家成,李朋洲,等.堆芯熔化严重事故下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高温蠕变分析[J].核动力工程,2019,40(2):37-41.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22315-2008,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4338-2006,金属材料高温拉伸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8]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2039-2012,金属材料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908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