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进 李月月 谷世伟 赵旭升
摘 要
《资源昆虫学》是一门内容广泛、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在大学阶段拓宽学生知识界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情趣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在师范院校开设资源昆虫学公选课有其必要性,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面临一些尴尬境况。结合《资源昆虫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公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和方法做一探讨。
关键词
资源昆虫学;公选课;师范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Q96-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4 . 15
Abstract
Resource entomology is an applied subject with extensive contents and strong practicability.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training teachers for basic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stag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interfa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of loving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nature. Although it is necessary to open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of resource entomolog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it is faced with some embarrassing situation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 "resource entom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public electiv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methods.
Key words
Resource entomology; Public elective course; Normal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长期以来,昆虫一直被誉为动物王国的“伟大幸存者”,以其历史长、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资源昆虫学》是一门内容广泛、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资源昆虫(包括传粉昆虫、绢丝昆虫、其他工业原料昆虫、药用昆虫、食用昆虫和饲用昆虫、观赏昆虫等)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保护和开发利用。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在大学阶段拓宽学生知识界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情趣是十分有必要的。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选修课程所占比例愈来愈大[1]。尽管在师范院校开设资源昆虫学公选课有其必要性,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面临一些尴尬境况。首先,本课程内容繁杂,但仅有32学时,且无配套教学实习或实验课。其次,公选课班级规模通常较大,人数一般在50~60人之间,授课教师面临着上课难、学生出席率低的尴尬局面。同时作为跨专业的全校选修课,学生的背景知识差异很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受到限制[2]。如何在一個课堂内,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激发共同的学习兴趣,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改善整个课堂的教学与管理。本文结合《资源昆虫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公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和方法做一探讨。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资源昆虫学》主要是农林院校的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少数综合性院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也将其设为主干课或专业选修课。就我校而言,没有植物保护专业,此前也从未开设有资源昆虫学或与之相关的昆虫学等课程,除了常见的蚊子、苍蝇等昆虫外,学生对昆虫世界依然一片茫然。首先考虑到我的教学对象(师范院校,非农林专业)的特殊性,因此在讲解资源昆虫之前,从什么是昆虫、昆虫的主要特征及昆虫的主要类群等方面着手,使学生对昆虫有较全面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展开资源昆虫学内容的讲授。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农村籍学生占比较大,这部分学生接触昆虫相对较多,积极性更高,想通过所学知识更完善自身对昆虫的认识,甚至能指导家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达到学有所用。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共32学时。加之学生对于公选课的学习意识普遍不高,有限的课时中,如果教师对课程内容面面俱到的进行讲解,必然会造讲授内容无法全面深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传粉昆虫、绢丝昆虫、天敌昆虫、食用和饲用昆虫、药用昆虫、工业原料昆虫、观赏昆虫等作为传统的资源昆虫,可在每一类中选取2-3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昆虫,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实际应用等进行讲解。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生物技术研究的热度也日益增加,因此,结合科技发展前沿,增加了环境监测昆虫、仿生昆虫、法医昆虫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2 多方位教学模式改进
2.1 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选修课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积极发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懒惰[3]。因此,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 “满堂灌”方式,增加授课内容的趣味性非常有必要。
比如,讲到绢丝昆虫时,除了绢丝昆虫概述、蚕的主要生物学特征、蚕的综合利用部分,又从“蚕丝从哪里来、蚕丝如何吐出来、可以让蚕吐出彩色丝吗?”这三个问题出发,给学生讲解了蚕吐丝的原理及转基因蚕等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再比如,观赏昆虫作为传统的资源昆虫,以往的教材中是从“鸣叫类、运动类、形体类、发光类、色彩类”昆虫五个方面着手,内容相对老套而单一。但笔者的讲解从三个角度展开:诗词(成语)里的昆虫、化身艺术品的昆虫、国画里的昆虫,又着重以“连皇帝都爱的昆虫”——蟋蟀为对象,从斗蟋蟀这一娱乐项目的历史出发,使同学们对观赏性昆虫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讲解方式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独辟蹊径,同学们更易被吸引,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更好。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精心准备。
2.2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资源昆虫学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以板书、口述、PPT的形式为主,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课堂讲授的内容,如昆虫的生活史、生活习性、生产技术等知识相对枯燥、烦琐,传统教学手段学生无法形象、直观的学习知识。因此,必须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作为众多现代教学手段之一,通过计算机把教学内容、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4]。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主动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大家展示一个形象生动、多姿多彩的资源昆虫世界。讲到食用和饲用昆虫时,先放一段“春天去云南不要错过的美味——蚂蚁蛋”的短视频,给大家展示云南昆虫美食界的一大奇观,采集蚂蚁卵制作多种美味。先激发学生好奇和兴趣,再顺势展开国内外人们对于食用昆虫观念的改变,使学生轻松记住了相关的授课内容。讲到工业昆虫——白蜡虫时,2012年央视精品纪录片——《白蜡传奇》吸引了学生的目光。纪录片中以拟人的口吻讲述了海拔超过3000米的四川盆地上,雄白蜡虫“一鸣”、雌白蜡虫“白妙”与它们的儿子“叮当”在自然界艰难的繁衍生息过程,有趣而又惊险的一生让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原本是不熟悉的昆虫,在看过视频后,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利用途径等知识非常顺畅的即被学生们接受和理解,这也说明了视频的播放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除了多媒体技术手段外,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提高学生“抬头率”的一种新尝试,可达到更高有效的学习效果[5]。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加入了雨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将授课的课件提前推送给学生,以便预习。课中通过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让学生们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发言等。课后在课程讨论区与学生及时交流,答疑解惑,也会给学生推送一些昆虫相关的自然科学小知识。笔者认为雨课堂为媒介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学习效果。
2.3 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
学生对选修课不够重視是一种普遍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之外,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监管,最大程度杜绝“选而不修、混学分”的现象[7]。因此在本课程的考核方面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 50%。平时成绩包括签到考勤、课堂作业、雨课堂参与度、小论文等,侧重创新与实践。其中,利用雨课堂,在每次课前随机抽取20人进行签到考勤,保证到课率。课堂作业能及时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小论文的撰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期末考试方式为撰写课程论文,根据所学,就个人感兴趣的某一种昆虫或某一类昆虫为题,就其经济意义、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及应用技术等方面展开论述。这些考核内容都紧密结合实际,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归纳和灵活运用能力。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考察。
3 结论
选修课程的内容应有广、深、新的特点,不应与基础课、必修课一样,只是现成知识的结论性传递[8]。总之,《资源昆虫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教学内容与学科前言相结合进行改革,从理论知识与学生兴趣相结合进行改革,从多媒体课件讲授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相结合进行改革,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进行改革。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相长,为加强高校选修课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毛磊,童仕唐,董志军,等.提高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J].化工时刊,2012,26(5):64-65.
[2]李紫玲.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南方论刊,2017(3):100-102.
[3]宋丽雯,王森山,王国利,等.《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22-23.
[4]姜义仁,秦利.多媒体技术在资源昆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1(2):6-7.
[5]Nazarenko A L. Blended Learning vs Traditional Learning: What Works?(A Case Study Research)[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200): 77-82.
[6]邹福.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探索——以“统计学”课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2):102-105.
[7]陶雪萍,曾健南.全过程、多元化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9(6):31-33.
[8]周琼.关于加强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5):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