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本科院校导师制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本科院校导师制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史道玲

摘 要

本导制是培养“双创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作者先后对多名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后摸索出的“导师制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总结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本导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

导师制;实施周期;运作模式;交流平台;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4 . 17

0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欧美大学,是由一名导师从大一开始担任3~5名本科生的指导老师,针对学生的特性和学业兴趣,根据其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研究方向。本导制的有效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化为主动,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其科研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增长。自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本导制尝试,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跟进,目前已逐步形成科研型、项目型、实验室型、课程型、全程型等多种运作模式[1]。

本导制的有效推进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多规格人才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灵活培养模式,师生间的直接讨论、启发式的互动交流,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待学问的客观分析能力,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双创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因此,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导师制教学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是本项目的核心研究内容,通过项目的推进促使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并进一步探索和规范化研究,以获得完整的教研成果和体系为本科院校的导师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有效实施方案。

1 本导制培养模式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责,必须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优质教学服务,使其成为具有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时代本科高素质人才[2]。但是传统的本科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填鸭式”、大众化、没有个性等问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约束条件、学习氛围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普遍积极性不高,甚至有部分同学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大,最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步入社会无法适应企业需求等问题的产生。导师制学生培养模式是以各专业教师为核心,驱动本科生在“导师”的带领去参与工程实践,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以便能在步入社会时快速地適应工作,快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最终贯彻落实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

因此,导师制学生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1)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在导师项目的驱动下,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项目,比课堂上的实验更有针对性。其本身也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探索能力,无形中也给学生压力以去完成某项任务。

(2)教师对学生掌控问题。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老师难以掌握一个班级所有人的学习情况,但是在“导师制”模式下,学生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工作开展情况,老师能清楚掌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3)学习氛围。导师制模式下师生直面交流、互动讨论,能够非常好地敦促学生去学习,有兴趣地去掌握一些技能。

2 本导制培养模式的合理切入时机和实施周期分析

项目实施者每年从大一新生中招收2名对科研实践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放在身边直接培养,主要辅导其撰写文档、学习科研方法和开展项目研究。该生大学四年始终在实验室协助教师开展各类科研工作,师生朝夕相处、共同参与科技发明创造,共同享受各种成功的喜悦。毕业时学生的实践能力远高于同类毕业生水平,且薪资待遇也远高于同类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合理的开展时间、有效的推行周期是本导制能否满足师生需求的关键,对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调查,并结合自身的实施经验,笔者认为对于绝大多数的新生而言,应该先让其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节奏,在其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再开始导师制的推行,如大二阶段。而少数对于科研实践有着极强兴趣、且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则可以在一年级时通过双向面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导师进行直接交流和学习,并对后期加入进来的学生起到一定的辅导作用,身传言教、共同进步,同时适当减轻导师的工作压力。导师制的实施周期可根据师生的自身发展需要灵活控制在2~3年之内。大三之前,由于各种专业知识的课程教学、学科竞赛和未来个人规划的需要,学生多希望选择的导师能够在相关方面给予科学化的专业指导;大三之后,学生面临就业或考研两种选择,此时对于导师的需求有可能会发生转变,而先前选择的导师未必能够身兼多职。因此,应该允许学生在第6学期根据需要提交申请重新选择更为合适的导师,为其考研、毕设、就业等提供专业的、针对性的辅导。

灵活的、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大学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状态、学习成绩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的顺利开展,能够及时点醒消极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进步,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3 本导制培养模式的运作模式和教学方式探讨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学生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在导师制模式下所培养的学生,与同类专业非导师制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质的飞跃。项目实施者结合电子类工程实践特色,重点辅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在不影响学生日常上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有效并持续开展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当学生情绪出现波动时,导师积极探索相应激励机制,持续鼓励学生继续参与科研实践,并及时修正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比失衡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开展针对性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创新式教育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导师的职责需要和辅导员/班主任严格区分,更不能相互替代。辅导员/班主任面对的是班级中的所有学生,是班级管理、学风建设、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力量;导师是针对学生学业疑惑、学科竞赛、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为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彼此间的适应性,为便于教师的日常管理和督促,一般以一名导师指导3~5名学生为宜。在实施过程中,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或实践项目。以学生为根本,以“双创”能力培养为目的,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主动构建,通过对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导师自身的科研项目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深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相互支持,创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3]。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竞赛作品的质量,并为发掘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平台,也有利于本科院校量身打造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双创人才的培养和输出[4]。

4 本导制培养模式的交流平台和激励机制的建设

导师与学生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有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便显得尤为重要[5]。现代通信手段异常丰富,电话、短信、微信、QQ,乃至专门建立的各具特色的群聊或网页,都可以是师生之间交流和探讨问题的平台。在双方无法就见面时间和地点商讨一致的情况下,这些借助网络或移动终端所进行的实时性沟通,不仅能够及时解决问题,甚至还能够在交流中就问题的解决擦出不同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思路。当然,每学期的定时开会是必不可少的,且不能少于三次。导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状况,学生更是应该积极向导师反馈、咨询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从而得到及时的、正确的解惑。顺畅的沟通才能保证师生间的共同前进。

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导师制能否有效实施的保证,作为参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应具有一套完整的、能够有效监督和激励其行为的评价、考核体系。对于导师而言,应对其具体的指导内容、指导方式、指导过程设计完整的流程,校方需定时监督、考核和评价,并给于合理的、有效的奖惩措施,同时可将指导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晋升条件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应要求其积极参与导师的项目,及时反馈学习动态,保持顺畅的沟通,响应不积极的同学导师经沟通无效之后有权更换或劝退。评估体系的健全和专项资金的投入必然会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导师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型本科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鹏,张庆春,刘晴.理工科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问题调查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8(05):22-27.

[2]李凱,王凤云,范秀明,王立波.导师制指导下的本科教学研究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33):274-275.

[3]侯明艳,王伟.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35-37.

[4]吴成柱,王皓天,刘大川,朱美林,马涛,霍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2):93-96.

[5]张水潮,宛岩.基于校企导师制的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J].文学教育(下),2019(03):158-159.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929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