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滇黔桂边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切入点。分析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充分了解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探索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4 . 73
1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民族传统体育现状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位于滇、黔、桂三省省际交界地带,包括3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市州:百色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该地带既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1]。该区域聚居着壮、汉、瑶、彝、仡佬、苗、回等民族,该区域地缘相近、地理环境相似、人缘相近、习俗相通,形成了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存的民族聚居区,并创造了绚丽多彩民族、民俗文化。该区域少数民族在民俗、礼仪、节庆、节日活动中,结合地域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族共性等,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富集区(如抛绣球、抢花炮、蚂拐舞、打陀螺、跳芦笙、锣鼓舞、盘王舞、铜锣舞、布舞、“上刀山下火海”、射弩、跳鼓、拉鼓等等都别具一格)。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渗透、同化,该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侵蚀越来越严重。
2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2.1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整体不乐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启动多年,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容乐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同化、流失、淡化等现象,不少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出现断代、失传甚至消亡等问题,淡出人们的视野。
“人”是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根基和灵魂,“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核心[2]。随着“文化栅格”的边界被经济大潮的冲击甚至冲破,民族民居消失,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走出深山,走向都市,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3]。“游离性”和“自衍性”是民族体育文化具有的特性,加速了传统文化同化、淡化、消失的过程。在调研访谈过程中,瑶族、彝族、苗族、仡佬族等代表紛纷表示:由于受到生活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喜欢新鲜的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出现“断代”的现象,目前参加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大部分是五十岁以上的年龄较长者,年轻人对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感冒”,很多民族传统有“传男不传女”的旧习,导致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方面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百色市瑶族协会、彝族协会会长均表示目前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有意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年轻人就更少了,很多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失传的窘境。
2.2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自身存在的弊端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化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是指民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其中存在着文化冲突、适应。进化和传播分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两者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4]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也存在如此规律,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都能完全得到发展和传承的。纵观摔跤、武术、举重、秋千、龙舟、射弩、射箭、舞龙、舞狮、赛马、潜水、漂流等项目,有的项目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有的项目可以与旅游产业、节日表演文化等休闲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有的项目是市、省、全国民族运动会的项目,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有的项目政府部门加以扶持,具有较好的发展。但是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缺乏观赏性或者由于场地的限制或者难度系数较高,例如壮族的打拐、苗族的打花棍、彝族的跳牛等,存在技术含量高、危险性高,民族特色不够显著等,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所淡化、遗忘[5]。
2.3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管理亟待加强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和市场的主动参与,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民族传统文化予以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内外联动,联合各民间机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共同努力[6]。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归口当地的文化部门,文化部门往往按照文艺属性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管理。通过调研,目前地方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管理的归口部门还不统一,有地方归口于文化部门、有地方归口民族部门、有地方归口于体育部门。通过调研,不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相应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3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的策略
3.1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开发民族体育特色品牌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地处我国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相互毗邻,是我国少数民族类别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很多传统文化通过当地节庆活动得以保护与传承,如:壮族的“三月三”传统节、布罗陀田阳敢壮山节、瑶族的山歌节、彝族的火把节、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抢花炮节等[7]。民族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资源,在民族聚集区以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依托,借助该区域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把民族传统体育从幕后搬到台前,从“配角”变为“主角”。将该区域端午节赛龙舟赛事、布罗陀敢壮山节、抢花炮赛事、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山歌节等形成赛事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观赏者成为参与者,促进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滇黔桂边老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保护。
3.2 创新发展滇黔桂边老区民族传统体育,增加吸引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保持生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人们不断增强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吸引力。对该区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创新再包装,在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探索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新颖的活动方式,提升民族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对器械进行改造、创新规则玩法,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参与活动其中。如:可根据场地、参与人数的不同,创新抢花炮的游戏规则,降低游戏的难度,让更多的观赏者变为参与者;比如龙舟赛事可根据年龄,设置竞技组、专业组、老年组、少儿组等,更多年龄层次的人们都能参与到赛事活动中。
3.3 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8]。政府部门依据不同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制定不同的政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要深入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借助高级别民族赛事,如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省级少数民族运动会,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鼓励培养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传承人,并提供展示的平台。加大“校地合作”,民族体育项目进课堂,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科研立项,更好的挖掘、保护、传承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4 采用多种措施,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利用民族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功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坚持多样性发展、自愿的办法,结合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在民族体育的发展中不断引入竞争的机制,用竞赛的办法来吸引和激励各族人民参加比赛和交流活动的热情。可利用地方性的民族体育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大力推广,宣传民族体育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焦世泰.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4:6:1-169.
[2]白晋湘,等.探寻传统体育文化之根 传承现代体育文明之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19-128.
[3]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4]饶远,等.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5.
[5]刑春艷,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7.
[6]周彦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9(36)4:96-98.
[7]王柯,等.“产业融合”背景下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开发与融合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4:82-84.
[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9-27].http:news.youth.cn/sz/201909/t20190928_12083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