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虽然
摘 要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空前繁荣却面临碎片化、泡沫化的困境,绝大多数散落于千家万户,极易流失和湮灭。与专注文物标本收藏的博物馆和具有机要性、保密性的档案馆相比,作为“知识管家”的图书馆收藏当下地方民间文献义不容辞;而在我国整个图书馆系统中,地方高校图书馆无疑是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的理想归宿。
关键词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收藏;地方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4 . 5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local folk literature is facing the plight of fragmentation and bubble. Most of them are scattered in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and are easy to drain and annihilate. Compared with the museums focusing o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ives which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and confidentiality, it is incumbent upon the libraries as "knowledge stewards" to collect the local folk literature at present; and in the whole library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 is undoubtedly the ideal destination of the local folk literature at present.
Key words
Current local folk literature;Collection;Local university library
“當下地方民间文献”是指一个地方最新出现的民间文献。此类文献具有以下三个表征:一是时新性,即时间上的“现在完成时”。二是地方性,即空间上限定在某一特定行政区划或特殊地域(如孝感市或江汉平原等)。三是民间性,它与官方相对而言,地方文献除官修的地方史志、年鉴、官方倡导并资助的文献外,其他均属民间文献。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在市场化、信息化语境下呈现空前的繁荣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庞大。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们的生存质量的提升,大多数人都在有意或无意的生产文献,所产生的文献规模空前。二是品种繁多。既有传统的家族族谱、文书账本、土地契约、书籍信函,又有新兴的礼仪录音录像、日常生活视频、电子音乐相册、博客、聊天室、QQ、微信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自费出版的个人专著,包括各类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家史、村史、企业志、品牌志、风物志、日常生活小品等等。
如何搜集、保存、开发并利用地方民间文献,不少学者已有富有成效的探索。这些文章论述的对象或是广义的民间文献或是广义的地方文献,而专门论述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的尚付之阙如。地方高校图书馆收藏、整理和利用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是一个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值得有心者有志者精心打磨。笔者对此有一个初步的思考,本文仅就当下地方民间文献面临的困境及其理想的出路谈谈自己的看法,浅陋之处还望指正。
1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面临两大困境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民俗、风物和更广泛的日常生活,所蕴藏的原生态信息丰富而珍贵。然而,由于它们大多属于未经出版发行的“零次文献”[1],在空前繁荣的背后却面临碎片化、泡沫化的困境。由于大多数国人的文献意识淡薄,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具有丰富信息的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大多将风化、湮灭,令人扼腕。
1.1 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是指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处于散在的零星状态,未能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其生产方式、流通手段和存储均处于自发而非自觉状态。民间文献绝大多数由个人或家庭收藏,部分由家族或民间收藏家收藏,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进入地方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许多具有珍贵价值的文献散落在千家万户。
碎片化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点:
1)部分当下民间文献有幸进入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包括:(1)自费出版的各类文学作品,如人物传记、企业志、地方风物志等,大多为作者赠予图书馆收藏。(2)地方先贤、烈士、英模人物的有关文献资料因被征集而进当地档案馆。
2)部分当下民间文献进入民间收藏机构。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地涌现了数量不一、规模不一、主题不一的民间收藏机构,这些机构或称“××博物馆”或称“××展览馆”或称“××中心”。比较正规的族谱、乡规民约、契约文书是它们搜寻的重要目标。但这些民间收藏机构的创立者很少有“建川博物馆群落”的创建者樊建川那样的眼界与雄心,他们的收藏行为大多属兴趣爱好或商业营销策略,因而很难保证文献被永久收藏。
3)少部分当下民间文献流入本地的旧书摊、古玩市场,主要包括族谱、个人专著、人物传记、村史、企业志、风物志等。
4)绝大部分当下民间文献散落在千家万户。
1.2 泡沫化
所谓泡沫化是指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容易流失与湮灭。具体表现又可分多种情形:
(1)时效性特征突出的文献随着其所关涉事体的结束而失去其利用价值被人们随手抛弃,如一些契约文书,往来信札等。
(2)私密性特征突出的文献因当事人担心名誉受损或影响他人而被销毁,如私人日记、离婚证书、党纪国法处分文书等。
(3)即便是比较正规、严肃、具有私人保存价值的文献,因人事变迁而流失,如家谱、族谱、婚庆录像等。
(4)最大量最普遍的现代电子文献,除少量有心者转入存储器外,大多随风消散,如短信、微信等。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之所以陷入碎片化、泡沫化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民众普遍缺乏文献意识,往往只在意文献产生时的临时实用价值而忽略其文献价值,“事过境迁”自古以来似乎是中国民间文献的宿命,西方社会较为常见的能完整地保存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家庭档案资料,在中国难觅踪影。二是图书情报文献从业者的有意无意地忽略,重历史而轻现实、重经典而轻一般,所以看似普通的其实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民间文献很难留住他们的目光。三是各收藏机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拘囿于专业领域缺乏“大文献观”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不会刻意收藏或无力收藏。
2 地方高校图书馆是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的理想归宿
如何将数量庞大而又是碎片化存在的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使这些原生态的、最真实的承载当下社会丰富信息的当下地方民间文献避免随时间风化的泡沫化命运?它们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是它们的理想的聚集地。毫无疑问,大多数文献的最后归宿无非是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与博物馆、档案馆相比,图书馆作为“知识管家”[2],对搜集、整理、保存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更应有所担当。
(1)“博物馆,是收藏研究、教育与传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物资料或自然标本,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文化教育事务机构。”[3]资料收集、整理保存、科学研究、展出以及教育是其主要功能。
博物馆以收藏有价值的实物为主,尽管它也有文献部,但其中的文献大多与收藏的实物有关,少数与实物无关的文献,其本也“物化”为文物,如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及古本典籍。博物馆所收藏的实物往往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标本”意义,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时代、一个行当的文明水准和发展高度,而大量的当下地方民间文献自然很难进入它的“法眼”,即使侥幸进入,而必然会长期被“打入冷宫”,不能充分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2)“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4]档案馆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点:科学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信息性、机要性、服务性、教育性等,其保存的档案具有永久性。
其中,“机要性”意味着档案馆所保管的档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使得档案馆对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所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利害相关者、拥有相关权力者或专家学者,其公共性、公开性相对于博物馆、图书馆并不明显。除少数具有特殊意义者外,绝大多数当下地方民间文献不会受到档案馆的青睐。
(3)图书馆是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1975年国际图联大会对图书馆的功能达成以下共识: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五是提供文化娱乐。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既是今天的“科学情报”又是将来的文化遗产,图书馆作为为读者和公众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人类知识文化的宝库和信息的汇聚地,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为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提供最后的归宿。
3 在所有层级的图书馆中,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搜集、整理、存储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更具有优势
我国图书馆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以层级分,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图书馆;以类型分,有公共图书馆,专业(主要在高校)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此外,还有乡镇(社区)或单位内部的图书室和私人图书馆(藏书楼)等等。在讲究等级和分工相对明确的各级各类图书馆中,地方高校图书馆是当下地方民间文献较为理想的归宿。
1)省级及其以上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和著名高校图书馆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它们居于图书馆系统的顶端,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智力财力优势,馆藏图书资料文献信息十分丰富,除一般文献外更注重对孤本、善本等精品文献的收藏,而对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兴趣不大。
2)地市级和县级图书馆除向公众提供普泛性读物外,也注重本地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存储,但主要是地方史和官方文献。而且,限于财力、人力和其他条件,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级或县级图书馆(如广东省深圳市图书馆、东莞市图书馆)外,面对大量而芜杂的当下地方民间文献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地方高校图书馆具有专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双重属性,肩负既为校内专家学者的科研、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服务又要为社会人员的阅读、查询提供方便的双重任务,还要承担着为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文献信息参考的使命。因而,及时搜集整理、存储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民间文献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
(1)收藏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学习上的需求。地方高校“近水楼台先得月”,因地理优势大多成为地方文化的研究中心。地处楚文化核心区荆州的长江大学,已是我国楚文化的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地处土家族聚集地的湘西,成为我国土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嘉应学院地处客家人聚集地的梅州,已是我国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心之一。这些中心的形成,其所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提供了必要的有力的支撑。
(2)地方高校的人才智力的相对优势,也可使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的开发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地方高校是一个地方的人才高地,汇聚了一个地方的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收藏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3)就地方高校图书馆本身的文献信息的建设而言,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的收藏可以豐富自己的馆藏打造自己的特色。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孤本、善本等精品文献的收藏方面很难与省级以上图书馆展开竞争,但搜集、整理和储存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却因地理条件而具有天然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广泛搜罗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建成地方民间文献信息中心,从而塑造自己作为图书馆的独特形象品牌。
(4)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相对完善,财力也有相对保证。
总之,地方高校图书馆有充分的理由并有充分的条件为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提供理想的归宿。
参考文献
[1]林水秀.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5.
[2]周九常.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31.
[3]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文物博物馆专业基础课纲要[M].北京: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1983:2.
[4]李培青.档案馆学[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18.
[5]邓群刚.当代中国民间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利用现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1(9):110-118.
[6]黄捷.信息化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的保护与利用[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6(12):68-70.
[7] 张建国、李金玲. 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研究[J].现代情报,2007(7):183-186.
[8] 陈晓春. 浅析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以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