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

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

梁灵飞 鲍秋旭

摘 要

随着21世纪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影响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机制的特点和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就业规模上来看,呈现“一多一少”的特点;从就业结构上来看,呈现“一新一旧”的特点;从长效影响来看,呈现“一长一短”的特点。同时分析了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协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5.011

1 研究背景

人工智能(简称AI)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关于人工智能的出版著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媒体报道、研究机构数量也迅速增长。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就业的影响,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

目前有关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研究,一般是围绕其对就业总量(规模)的影响研究。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发展会替代就业岗位,减少就业总量。如岳昌君[1]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导致人类大规模失业,对就业有替代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发展会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总量。如李晓华[2]等认为,人工智能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同时,还有另外一些观点则从某一视角或多维度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的复杂影响。如段海英等认为,不能单纯地根据技术可行性来判断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影响[3]。王君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是间断演进的,对就业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4]。吕荣杰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视角,总结了4次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5]。李修全从时间进程、行业分布、岗位技能等不同维度,梳理总结了人工智能就业影响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应对建议[6]。

综上,目前有关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研究,一般是围绕其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研究,形成了相关研究,而有关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和相关对策研究相对较为空白。

2 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特点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受到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影响。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2.1 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规模的作用

从就业规模上来看,呈现“一多一少”的特点,人工智能创造就业效应导致就业岗位增多,人工智能替代就业效应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被计算机语言编程实现按照步骤重复工作的程序化工作。一类是无法用计算机语言编程实现的非程序化工作。目前,可被程序化工作代替人工工作越来越多。目前制造业中重复类工作的工人被机器人、金融类产业柜台服务员被智能终端,此类中的一些低技术职业是已首当其冲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代替。但随着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和突破,越来越多以前无法用被代替的人工工作也被非程序化工作代替,可见人工智能替代就业效应导致就业岗位减少。由陈永伟的研究可知,未来20年,国内400多个职业中可能有70%的职业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7]。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也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对应专业数字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长,如芯片设计师,数据分析师,数据标注师,逻辑架构等职业处于人才紧缺状态。制造业得益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配套服务等岗位增加。得益于生产力增长,物质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高质量服务和精神消费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对高端个性化服务的需求逐渐上升,创造出大量新的服务业就业。可见人工智能创造就业效应导致就业岗位增多。

2.2 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结构的作用

从就业结构上来看,呈现“一新一旧”的特点,人工智能催生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人工智能发展对传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

近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需求,出现了九大新兴产业,分别为:芯片设计与制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和自动驾驶。[8]这九大产业,作为与人工智能最紧密联系的产业,发展迅速有力。目前,中国就业创业前三的产业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智能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可见,人工智能催生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和应用,我们曾经熟悉的传统行业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数字化转型。越是传统性的行业越能更好地与人工智能融合,比如农业、工业等。现在,工业、客服行业等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已经率先开始拥抱人工智能。可见,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动力。

2.3 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长效影响

从长效影响来看,呈现“一长一短”的特点,从较长时间来看,人工智能发展的创造效应将大于替代效应;从短时间看,人工智能发展的替代效应大于创造效应。

从短期看,程序化、容易数字化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人们将重点转向具有认知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工作,人工智能机器人则负责体力性,程序重复性的工作。可见,人工智能发展的替代效应大于创造效应。

从长期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促进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提升工作效率,引发经济新范式,新业态将催生新的就业形势,虽然低技能劳动力将被挤出,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创造出就业的新领域,更多高质量技能型岗位被大量创造。可见,人工智能发展的创造效应将大于替代效应。

3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应对企业和市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2016年,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大学申报建立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2017年和2018年,教育部又连续两年公布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院校名单,共计285院校开设此门课程。[9]可见,近年国家和高校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逐渐重视起来。

针对人工智能学科的特点,教育部公布,有35所国家重点的大学,在2019年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学位,这些大学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都十分雄厚,此外,像江苏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这样的地方性高校也在名单之中。[10]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下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国家已进一步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但在相关专业建设火热的背后,高校首先应该弄清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和社会对就业者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字技能。从目前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看,计算机编程技能占主导地位,“技术+管理”类技能,例如项目管理、产品运营等,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然而,不同领域或产业对数字技能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制造业中的数字技能需要与传统制造技能相互结合起来,如故障分析、影响分析,精益制造等。

二是掌握被代替率低的“软技能”。对大部分就业者而言,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十分重要,即借助人工智能辅助传统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技术运用和管理的技能。同时,领导力,创造力,感知力和沟通能力也十分重要。

然而,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并未紧跟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从学生层面来说,存在对人工智能发展形势不了解、不重视;重理论知识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不强等;从高校层面来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欠缺,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评估机制不足等。

3.1 跨学科学习能力不足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导致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较差,这与21世纪,尤其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格格不入。例如,人工智能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除了具备计算机学科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具备统计学、数学、控制科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叉学科体系,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何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对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2 师资力量不足

2016年,政府、高校才开始正式布局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的培养,且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方向,但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不只涉及新兴的九大产业,还涉及许多的传统行业。但当前在人才聚集的高校,该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师资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此外,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且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如何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快制定切合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未来学生培养十分重要。

3.3 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是知识性验证或实践项目、设施、环境老旧,培养过程中也不注重企业参与,使得多数高校学生难以接触当前企业项目实战案例或参与相关项目课题的研究,从而使得学生难以做到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实操环境和技能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导致企业在引进人工智能项目以及在日常相关项目运作中,部分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如何改善学生项目实操环境,完善和丰富结合实际的项目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3.4 “软技能”培养不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经济结构、企业需求加速调整,社會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企业除要求相关知识或技能等“硬技能”外,“软技能”也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重,甚至在录用人才时,高于“硬技能”。“软技能”在高等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协同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但现实是此类“软技能”培养不足,不仅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而且不足以支撑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培养。如何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提升学生的“软技能”对学生就业十分重要。

3.5 评估机制不完善

人工智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已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评估观念陈旧、方法单一、效率不高,已无法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辅助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教学效果,改进和完善评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4 人工智能背景下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策略

随着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高校应尽快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1)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工科”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出适合新时代学生的“人工智能+X”培养模式,满足未来企业需求,帮助学生就业。在教学上,以“思维教学”为主线,贯穿融合不同学科相关的概念性、方法性和价值性知识,重点培养信息加工、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的高阶认知能力,还要加强原理、统筹、观点的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和交互思维等高阶学习能力。

2)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要根据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企业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人工智能不能独立存在,一定要和其他专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注重各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课程不一定指定一个教师,可多个教师一起混合上课,避免学科知识点交叉性,连贯性不足的问题。注重教师培训,最好能深入企业培训,而非培训机构培训,本科教育在保证知识教育的前提下,还是要注重工程项目能力教育,项目能力教育要紧跟市场。

3)人工智能时代,不同行业产生的大量数据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鼓励高校联合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建设满足“新工科”需求的产业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实现设备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或以较低价格分享,避免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缺乏相关设备或数据,脱离企业需求。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纳入学生培养的主体,将先进技术和思想纳入学生的日常教学中。

4)缺乏创新意识和独立思维,协同能力不足已成为现今高校学生的普遍现象。原因在于,大部分同学在入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为应试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思维教育,协同教育培养不足。未来就业,很可能无法适应拓展性较强的工作。针对此情况,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维,协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与老师合作发表或独立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在此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文化深度,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维和协同能力。

5)根据“新工科”教育理念,將人工智能融入其中,结合各学科特点重构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学情,诊断学业水平,对就业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体系,精准评估教与学的效果,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就业率。

5 结束语

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作用。面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挑战,高校需要深思的是:未来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等等。结合本文所述,未来机器大脑一定比人脑能记住更多的知识,知识性人才必定无法满足未来企业需求。那么,未来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除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外,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将成为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J].教育经济评论,2018,v.3;No.012(02):5-10.

[2]李晓华.哪些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J].人民论坛,2018,No.582(02):35-37.

[3]段海英,郭元元.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述评[J].经济体制改革,2018,No.210(03):189-195.

[4]王君,张于喆,张义博,等.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7(24).

[5]吕荣杰,郝力晓.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2):133-139.

[6]李修全.多维度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主要影响[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33(05):18-21.

[7]陈永伟,许多.人工智能的就业影响[J].比较,2018(2):135-160.

[8]腾讯研究院.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J].2017.

[9]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EB],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346716/article/details/89000235,201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 1034/s49 30/201903/t20190329_376012.html,2019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6940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