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宪萍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改变,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青睐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此如何解决中高职机械类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叠、培养时间过长等情况,使中职生更加顺利过渡到高职教育,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港口机械专业 问题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b)-0100-02
1 中高职衔接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府、企业和院校是发展教育体系的主体,创新研发和应用服务则是职业教育体系对区域产业提供的基本功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各自担当着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改变,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青睐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何使中职生更加顺利过渡到高职教育,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2 中高职衔接的类型
中高职的衔接不仅仅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的简单衔接,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对口单招升学、五年一贯制、3+3、3+4以及中专注册入学。比较成熟的是对口单招升学、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随着连云港港口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量的增大,港口运输能力的增大,对港口机械专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迫切需要高层次技术人才。笔者学校交通运输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形成的衔接教学模式,开设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专业3+3专业,即学生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3年高职教育,毕业后发给相应3年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3 该校港机3+3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3+3模式规模越来越大,生源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喜欢,但是其实地位有点尴尬,中职生源的质量远不如高中生源的质量,甚至都不如对口单招的学生生源。作为港机3+3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肯定希望学生升入高职学院后,掌握更为系统和专深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更强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但是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随着港机班的学生升入南通高职校继续深造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部分学生做调查问卷和访谈,该校港机3+3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以下问题。
3.1 学习生源参差不齐,差距较大
由于社会的主观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偏见,中职学校一般不是太受家长的喜欢,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报考高中学校来就读。在中考招生过程中,该市的3+3的分數线一般300分,甚至有些学生的中考成绩还不到300分,而班级最高分500多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差较大,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和数学基础,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同时中职中职学生没有接受过普通高中文化课程的系统学习,文化基础要相当薄弱,其理解力、思维能力和接受力也要相对差一些,导致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时,与高中生源学习的课程标准是一样的,特别是公共基础课,都是以高中生源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中职生源的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按照高中生源的标准来设计,部分学生很难跟上高职院校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虽然学校针对3+3模式的学生已经降低了一些考核标准,但是只是针对一些专业课程。
3.2 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差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不合适、求知欲不浓,学生的惰性比较强,理论知识对中职生来说太抽象也不容易理解,不愿意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不愿意动手实践技能,为了学分或者毕业证书而被迫学习、敷衍学习等。这种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段时间,而是很多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就没有培养很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中不主动思考,只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缺少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缺乏对技能实践的兴趣。而高职院校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很多中职学生不适应高职教学的其中一个因素。
3.3 转段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转段考核评价是对学生中职阶段学习成果的检验,对学生转段高职院校的一个筛选。目前,该校的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专业“3+3”中高职衔接转段考核基本由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主要采用笔试(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专业基础课),辅以技能考核(叉车或者钳工)的手段。其中,语数英政等省学业水平测试已经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考核,不用参加省对口单招高考。但是高职院组织的专业课考试,缺少学习性评价,难以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德育水平。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高中生源的短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中职生源,使转段升学考评流于形式主义,未能全面考评学生的综合素养,选拔效果较差;而这种选拔形式学生也忙于应付,升学压力小、升学门槛低,学生不能认真地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没有完全掌握中职阶段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学习。
3.4 中高职教学团队缺乏沟通交流
由于中职、高职各自管理的部门不同,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协调机制,主要还是两个学校之间的相互衔接。两个学校之间只是简单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一个统筹的管理制度和安排,从而带来中高职衔接的不畅。两校的交流虽然涉及课程安排,但是并未深入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教材开发、教学研究等基础性环节,同时两校处于不同的城市,不能就教学管理经常沟通交流,平时交流的唯一途径就是工作QQ群,这种简单的沟通形式在中高职衔接中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同时现阶段中职之间、高职之间的师资沟通与交流比较少,甚至有部分中高职教师在“3+3”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未曾蒙面,导致中高职教师没能了解对方学校的施教情况,无法做到教学中的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Z].2010-07-29.
[2] 朱厚望.中高职衔接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6(5):27-30.
[3] 高原,曹晔,罗勇华.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8):387-388.
[4]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及理性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6(9):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