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王加安 张美凤 葛为民 蔡建文
摘 要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培养本专业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增进校企合作与产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常州工学院为例,结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特点,基于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方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产教融合;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中图分类号: TH70-4;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6.015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2],对于本专业能否顺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提高本专业培养人才在社会、行业与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更好地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1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模式面临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有培养方案主要采用“3.5+0.5”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主要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随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地方企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一些不足,表现为:课程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企业最新技术需求、受硬件条件限制新技术新工艺实践类课程无法有效开设、受专业建设经费限制学生无法集中并长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受单位职能限制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难以交叉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等。如何在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高校与企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的限制,形成校企合作的融合性办学模式将影响着本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1.2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无单独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难以通过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直接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其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了解。同时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将课内实验、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虽能完成课程教学中的基础实践操作,但实验、实训类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形成特色应用以及独特应用技能,难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愿深入了解,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并主要停留在部分学生被动式的参与专业内的学科竞赛,而在学生自主发明和自主创造以及形成具有应用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过程中后劲明显不足。
1.3 缺少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工程认知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实训基地是实习实践类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有力保障。由于经费和条件的限制,本专业尚无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而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着专业不对口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依托电子、光电等加工制造企业,因企业工作环境的严苛限制以及制造成本较高,同时学生并未参与企业的岗前培训以及获得相应从业资格证,因此学生校外实训主要以参观和访谈为主,有限的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难以支撑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校外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数量以及仪器规格、先进性已经逐渐达不到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的要求,难以实现对学生的高规格、高标准、零距离实践操作。此外,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一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因企业自身的原因已经无条件承担专业的实践教学类活动,不仅会影响本专业的正常教学工作,影响“产教融合”式教育的长期发展,并且对学生的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4 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匮乏
教育部并未出台高校“双师型”教师[3]认定标准,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主要体现在受聘于教师岗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获得相关行业专业技术职务、承担过省级以上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具备两年以上在企事业第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实际工作经历。然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师结构较为单一,青年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缺乏企业一线从业经历,缺乏实际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很难获得大型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职务,将理论应用于企业实际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与此同时,部分企业专家因学历尚低,虽经过长期的一线生产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难以进入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2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2.1 人才培养模式需紧跟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始建于2000年,通过对国内同类型大学的调研以及对标仪器类专业教指委的专业规范,测控系自2019年就已开始探索如何构建适应常州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能突出专业特色并体现“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专业系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听取了企业专家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与建议。通过精细化设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最大化的缩短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之间的知识滞后。通过设置“产教融合”型课程,主动邀请企业专家进校,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合作导师,制定企业培养计划,明确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将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专业技能有效结合,更好地培养具备测控系统与仪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开发、实现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2 创新实践教学紧跟企业技术需求
高校与企业“共商共建、产教融合”是促进高校供给侧改革与企业需求侧有效对接的重要形式。高校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可以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设计教学。企业专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在实际工况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技术技能教学。通过“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让企业专家更多地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产教融合”型课程的设置、企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及企业教学条件与资源的保障。同时,通过“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让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开发“产教融合”型教材、改进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达成。
2.3 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实践基地
高校与企业积极寻求合作,按照仪器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并体现认识、实习、实践、创新的特点,共同建立稳定持久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企业可以按照行业内技术领域的先进水平,通过租赁、融资、捐赠、与高校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有传感器实验室、测控综合实验室、光机电实训室,等实验(训)室。通过将专业实验室与企业实训基地相整合,以企业实际的岗位要求为基准,让学生在学校就能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真实生产过程。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水平。
2.4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校企雙方共同参与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相互促进的原则共建专业共建师资,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企业要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保证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实现教师的知识体系与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企业专家应作为本专业外聘教师,在学院设置专家工作坊,享受学院正式教职工待遇,参与学院“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与开发、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与教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等。通过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打通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无缝对接,让教师走出去,让专家引进来。
3 结束语
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行业、企业中的认可度和岗位核心竞争力。通过引企入校合作办学、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企业开展岗前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从业资格考试与培训、校企共同开发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切实有效的产教融合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与革新校企合作机制与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小燕,杜红霞,谈晓辉.基于新工科的测控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教学刊,2019,1(20):29-31.
[2]陆建波,媛梁烽,闭应洲,等.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4):137-141.
[3]李学清,杨亚琴,张祖斌.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内部激励机制研究[J]. 中国商论,2019,22: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