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倩
摘 要:在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课堂模式多为一成不变,更倾向于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的一问一答中进行数学题目探究,将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也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趋势,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效果不明显。为了促进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思考中,进而提升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自主探究 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b)-0158-02
小学阶段的他们初次接触系统的数学学科,这一阶段的教学对其日后的学习思维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阐述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而不是一味地关注解题方法。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在初步学习后进行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再利用以前接触或者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有效地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所以,对“问题意识”为核心而构建的数学课堂,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思考探究进一步领悟所学知识重点,锻炼多项学习能力。
1 创造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意识在适宜的环境中才会最大的激发,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兴趣以及问题意识才能较为轻易的被调动。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需要认清自身在教学中扮演的身份,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思考方向,更多的是引导为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激发其学习上的积极性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自身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问题”潜能,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尊重学生的思考想法,给予合适的指导意见[1]。
例如,在以下的教学案例中可以让学生快速认识到算法的意义。最开始教师右手拿着5支铅笔,左手拿着4支铅笔,问学生铅笔的数量,学生可以准确快速地回答出9支。后来教师将其中一部分放在铅笔盒中,一部分放在手中。随后向学生提问铅笔盒中铅笔的数量,学生会踊跃地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说铅笔盒中有4支或者5支铅笔,这时教师可以给出答案,因为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无法得出正确的铅笔数量。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有2支,那么铅笔盒中有几只呢?”这时学生可以很快领悟答案,从中体会到算法的意义。在以上案例教学中可以发现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表现出较强的表现欲,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学习探究中获得快乐。
2 创设时空条件,挖掘积极的探究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问题意识需要在教师创建的一定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来,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课堂设计工作,在新知识教学中加入学生思维探究的一大环节,给学生布置合适的探究问题以及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初步产生疑问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独立进行思考得出答案,让学生感到巨大的成就感[2]。
例如,在初次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了解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1cm2小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在动手实践中学生可以直观体会到长方形面积的实际意义,即含有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单位。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可以尝试摆出更大的长方形吗?(图形中间可以是空的)”。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进一步理解长方形的计算公式,通过长乘宽就可以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在教学案例中教师应该注意整个游戏环节让全体学生亲自实践体会,并且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感想,并将自己的思考感悟进行分享。
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浓厚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产生的一大核心原因是学生本身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知道答案。大多数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启都是源于这两大因素,学习也正是如此。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时需要注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符合學生想法、引起他们兴趣的问题情境,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要有质疑意识,对不能理解或者错误的观点勇敢进行表达,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态度至关重要,以鼓励为主,赞赏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提问的行为。学生整体是否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是保证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前提[3]。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设计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情境,由长方形变成四边形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从中发现共同点,分成学习小组尝试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互相探究答案的正确性。随后通过实践性的动手操作拼出图形,对其面积进行计算。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兼顾到对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留出一定的思考探究时间,将自主学习的机会交到他们手中。在自由操作、探究交流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创新自身想法。全体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一起交流探究也能开拓思维,有益于创新思维。重要的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点,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探究过程,树立良好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是第一步,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完成质疑、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总结这一系列的流程,进而解决问题。
4 优化教学策略,训练解题能力
构建“问题意识”的数学课堂首先需要改变对学生问题提出的处理方式,需要有创新思维的开发以及运用。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对学生勤学好问的态度给予肯定,再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部分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或者独到的见解都需要进行夸赞,指出问题的合适意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层的进行思考,善于提问并乐于提问。同时,教师在此时的评价十分重要,需要反馈给学生一种中性、接纳性、探究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
最后,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学生问题意识不断强化,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在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对未参与到课堂提问中的学生而言毫无参与感,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做到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感,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探究的乐趣[4]。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本身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素养的意识,善于从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才能使其对数学学科产生熟悉与亲密感,对后期的教学开展有益。经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将原本略微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点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大促进数学教学课堂的质量。同时也能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意义,即源自生活、服务生活。“问题意识”数学课堂的构建不仅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思维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利于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沈祥.建构问题意识,提升有效教学——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5(4):58-59.
[2] 谢卓芬.如何借助问题驱动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9(16):90.
[3] 崔红梅.加强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意识探究[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1):69.
[4] 李丰叶,刘晓东.问题驱动思维,让学习走向“深度”——例谈面向思维的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设计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