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烽 王巍巍
摘 要: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对生态环境监管提出更高的需求与期盼,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制定相对应的管控措施,强化环境监管质量,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该文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内容为切入点,从多元性、连续性、可追溯性,阐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应具备的属性,指出对我国环境监测管理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 环境监测管理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X8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a)-0096-03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SHI Xiaofeng WANG Weiwei
(Shaoxing Keqiao distri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312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ew normal, higher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The releva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should als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expounds the attribut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diversity, continuity and traceability,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na's enviro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New norm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Dilemma: Way out
近年来,国家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出台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以提高国内生态环境的监测指标。该文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数据监测与管理,深度分析出我国目前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显性问题与各类隐性问题等,进而为后续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实际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质量管控措施以及人力资源供给度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对此,必须深度分析出环境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强化实际管理效用,为我国生态环境构筑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1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其本身所呈现出的管理内容也具有多元化特点,其并不单一地局限在环境监测中,而是通过与相关联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实现整体化管理,以此来强化实际管理质量。
1.1 对监测人员的管理
从现有的监测技术来看,每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技术人员为中心,通过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实现,对当前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正确罗列,并同步反馈到主系统中,以保证环境监测的精准性。为此,要想真正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管理质量,必须加大人员管理力度,保证技术人员可以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指标。
1.2 对仪器设备的管理
通过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可以保证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精度。特别是对于全天候处于监测状态的机器设备而言,必须进一步加强实际管理质量,对仪器使用前期進行精准调试,然后注重中期与后期的运维工作,保证设备在固有的生命周期内实现最大使用价值。
1.3 对监测技术的管理
监测技术的管理是保证监测工作全过程开展的重要保证。因为从技术与数据本身所呈现出的对接性来看,目前我国监测部门主要是针对数据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管理,这就需要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且应针对不同数据罗列出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才可进一步提高数据监测的精准性[1]。
1.4 对检测过程的管理
我国生态环境影响的因素较多,且不同物质之间所产生的联动反应将造成影响因素多变的属性。这就需要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物质来设定相应的指标,然后结合设备仪器、技术、监测方法等,界定出物质本身所具备的属性是否对当前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然后通过评审测定对物质进行溯源处理,以保证整个监测结果的精准性[2]。
2 环境监测管理特性
2.1 多样性
监测方法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检测主体的不同,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等,其均需要通过相对应的监测手段进行生物方面、化学方面以及物理方面的分析,然后得出综合性的技术指标,保证数据监测结果,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前环境状态,进而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2.2 连续性
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并不是在某一时间点发生瞬时改变的,而是通过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不断积累,当积累值达到极限范围时,其产生的影响因素,将进行生态环境内的扩大,进一步加大连锁影响污染。在此过程中,检测工作的开展必须具有持续性,其不仅是以某一个监测点为主,而是通过时间与空间之间的有效联动,对单一组类数据进行整合,真实地反映出生态环境在当前时间段内所产生的破坏现象,进一步对环境污染指标做出有效整合。
2.3 可追溯性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本体是立足于整个地区之内,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方案制订、管理工作开展等方面,界定出当前环境影响因素解决办法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在此过程中,为进一步保证数据本身可真实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污染指标,则必须令不同数据具有可追溯性,结合时间段、空间段内的数据变化特征,通过追溯进行指标层面的可视化分析,这样通过模型、图表的形式进一步完善数据体系,为相关人员提供决策类信息[3]。
3 环境监测管理面临的困境
3.1 监测管理体系不完善
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设定是针对国内目前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来设定相应的指标,并通过监测制度、审核制度的实现对固有生态环境的治理。然而,从我国目前环境部门所颁布的监测管理条例来看,部分管理制度的设定缺乏程序性与细节性,这就造成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实际建设工作与预期设定的目标出现不符或者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进而造成监测工作相对于新时代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而言,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3.2 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设定不合理
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特点,整个管理体系的设定必须具有长期的可施行性,才可进一步保证与环境监测质量相关联的各类工作之间,产生统筹协调的特点。但在此过程中,每一项质量管理体系在落实过程,均需要与生态环境及地区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磨合,才可进一步发挥出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效用。然而,从目前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指标的设定形式上看,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种监测技术的应用力度,无法确保数据真实地反映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进而令后续监测工作的开展呈现出缺失性[4]。
3.3 人才扶持力度较低
从我国占地面积来看,其所延伸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呈现出一定的范畴性特点,特别是针对部分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来讲,技术推广及人员储备力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不同地区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经费扶持力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乡镇与市中心相比,其所呈现出的落后性,难以真实反映出乡村周边的环境状态。除此之外,环境管理职能部门的设定形式也有待改进,此类事业单位并未能针对新经济形势下的社会发展机制进行实施创新,薪资待遇无法满足技术人员的诉求,甚至是部分职能部门需要一定背景,才可能进入到岗位中,这也造成对口大学生难以进入到监测岗位中,致使其缺乏一定的竞争效应。
4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相关措施
4.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设定必须全过程落实到生态监测体系中,结合项目指标、生态测评指标等方面的确定,修正并完善相对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可进一步在制度方面、人员方面、资源支撑方面提供相对应的管控措施,保证相关监测技术的落实与管理,可以进一步推动整个监测体系的运行。除此之外,应针对检测数据进行质量测评,通过追溯数据分析出数据本身所具备的真实性特点,然后结合地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进一步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5]。
4.2 建立监督制度
内部质量监督机制的建设主要是针对环境监测管理设定相对应的评审制度,通过对不同部门之间设定相对应的评审指标来进一步强化实际管理的效用,进一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纵向延伸态势。此外,监测机制应结合信息化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指标的核定,然后将内审结果与评审结果当作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而对岗位职能人员形成一定的监督效果,提高环境监测管理质量。
4.3 完善人资管理制度
考虑到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本身所具备的综合性特点,为进一步实现岗位工作的对接性,必须综合考虑到环境监测工作与人员专业性、技能性所呈现出的关联特点、明确岗位人员的职能范畴,保证人员在上岗及工作过程中,可以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的效用,发挥出技术人员的最高水平,强化实际管理效能。
4.4 加强人才队伍的规划力度
技术人员作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岗位人员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间接奠定着管理指标的核定质量。对于此,必须针对目前国内监测管理人才队伍的规划形式,设定相对应的培训指标,及时依据新工艺、新理论等构筑出相对应的培训内容,然后落实到人才队伍中,保证技术人员可以实时了解新技术的测评情况,加快技术体系与原有测评体系之间的磨合力度,这样才可以进一步强化实际管理质标。除此之外,应对承接人才教育培养的高校体系设定相对应的专业队伍,相关职能部门可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才对此类专业的认可度,同时也可令大学生群体在毕业之后快速投入到岗位工作中,以补充国内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的人才缺口。在针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应立足于监测岗位的需求之上,深度分析出不同操控视域下,技术体系与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分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培训工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4.5 建立责任追溯制度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落实是以信息化系统所展现出的数据指标为核心,结合生态环境及地区管理机制,设定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质量管理方案。责任追溯制度的建设,则是将此类数据的产生与岗位职能人员进行精准对接,其可以看成岗位人员在测定出数据以后应及时进行签字并负责。此类权责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可以进一步约束岗位人员的工作行为以及工作态度等,令各类监测数据信息具有真实性,这对于动态性、长期性的环境监测体制而言,可以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目标,真正实现全过程跟踪的活动监管,提高我国实际环境监测质量[6]。
5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管理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保障,为进一步实现数据监管的精准性,必须从多个方面衡量出当前监测工作存在的弊端,分析出不同操控模式下,管理制度、管理體系、人才支持力度等存在与应用的合理性。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可进一步强化实际管理质量,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期待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可进一步融合管理技术、管理理论等,制定出更为完善的管控措施,提高实际管控指标。
参考文献
[1] 施禅臻,张爱亮,宋钊,等.生态环境第三方检测机构计量器具量值溯源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21,37(1):11-17.
[2] 郭爱婷.浅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风,2021(5):138-139.
[3] 傅程玲.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23):240-241.
[4] 李琦,赵倩,张倩,等.垂直管理改革中地市级环境监测站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绿色科技,2020(22):103-105.
[5] 巢楚越,袁卫峰,帅立.探讨基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江西化工,2020,36(5):7-8.
[6] 林遵杰.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