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竹芸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师生阅读习惯的改变,高校院系资料室“鸡肋”般的存在成了急需探讨的问题。在没有资金和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该文结合实际提出了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传统馆藏电子化和座位预约制的改造方案,以提高院系图书馆的使用率,让知识与智慧继续最大化地发挥效能。该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论述,介绍了正在尝试实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院系资料室 图书电子化 座位流通预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4(a)-0193-04
Using Modern Technology to Reform University College Library
─Taking the Library Branch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REN Zhuyu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7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reading habi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xistence of college library have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Without the support of fund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scheme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library, so that knowledge and wisdom continue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ponder and the elaboration on the above question,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 which is trying to implement.
Key Words: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of university; Book digitalization; Seat reserv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高校资料室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调整时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按专业方向不同的延伸,是各院系专业文献中心。2002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版)》第八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院系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业务工作和资源配置,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行资源共享。”院系图书分馆作为学校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数字化信息日新月异、教学环境的变化、师生阅读习惯及对泛在知识环境的需求等种种原因,院系图书分馆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1]。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分馆的历史沿革及现况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分馆的历史沿革一直可以追溯至成立于1953年的武汉大学经济学系资料室。1989年12月,原经济学院将独立于各个系所的3个资料室、2个资料中心和1个藏书馆(包含1953年冬成立的经济学系资料室、1965年成立的北美经济资料室、1979年成立的人口所资料室、1982年建立的欧共体资料中心、1983年成立的加拿大资料中心和1981年建立的世界银行藏书馆)合并,成立了经济学院图书分馆。1999年5月,分馆与成立于1981年的原管理学院资料室合并,2001年四校合并之后,又将原武汉水利大学经管学院资料室纳入。
至2020年底,图书分馆总面积为1 523.9 m2,拥有专职工作人员6名,设有书刊采编室、图书及期刊阅览室、世界银行和欧洲资料中心特藏室、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资料室、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资料室以及内部资料室,馆藏书籍合计261 218册,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期刊合订本、内部资料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届硕博士生学位论文,文献学科范围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科各个领域。分馆馆藏资源特色之一是藏有世界银行和欧共体所赠送的出版物(近2万册),特色之二是收藏系统的完整性,经济学相关专业文献积累起步较早,部分外文原版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2 圖书分馆运行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 图书分馆使用率逐年降低
因学生一般是课外时间到馆,为最大化满足师生学习、阅读需求,提高图书分馆使用率,自2019年初起,分馆周开放小时数达到了79 h(周一至周四8:00~21:00,周五至周日8:00~17:00)。通过笔者在馆内前台值班发现,虽延长了开放时间却没有提高使用率,特别是图书的借还率,馆内存在白天人员寥寥、晚上人气增加、考前人数爆满的现象,来访学生多是自带电脑和书籍自习,借阅图书和期刊的人非常少,有时一天都没有一个人来借还书。为确定图书馆使用率情况,该文通过武汉大学ALEPH图书借还系统对近5年的到馆人数及图书借还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闭馆),如图1所示。
2.2 图书分馆经费来源不足造成馆藏资源不到位
学院图书分馆资源建设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纸质书刊资源和电子数据库资源。经费来源大部分由学院自筹,其中中外文图书、中文期刊和報纸的经费从学院事业费支出,软件及数据库(科研类)从学院科研经费列支,外文期刊则由武汉大学图书馆和学院按比例承担。
近年来,物价增长,图书价格也水涨船高,经管类数据库价格也比其他学科数据库要高,其中外文期刊和国外数据库的价格更是保持了每年10%左右的增长幅度,致使图书分馆资源建设经费整体不足,买书还是买数据库、买什么数据库成为学院老师们长期争论的话题。受疫情影响,在2020年图书订购过程中,学院领导考虑到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丰富且学院图书分馆使用率不高,对中文图书和中外文期刊的订购进行了进一步筛选,最终决定依据学院期刊认定意见,中文期刊只采购奖励和重要期刊,外文期刊只采购学校图书馆数据库里没有的A类期刊,中外文图书由每年添置近1 000本改为暂不做采购计划。整体来说,学院图书分馆资源建设及功能性萎缩主要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传统图书馆业务范围的局限致使其无法满足师生需求,长此以往,学院图书分馆将被迫淡出历史舞台[2]。
2.3 图书馆员老龄化严重,缺乏学科知识和专业水平
目前,学院图书分馆拥有6名专职馆员,实际平均年龄达到了52岁。虽然目前每个人都分配有专职工作,但近年来图书馆业务逐渐萎缩,馆员们专项工作量不足,工作重点变成了在书库前台值班。平均每人每周10 h+的值班相比学院大多数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很清闲,可长期无所事事反而容易引起一些人际间不必要的矛盾。因部门业务量不足,无法为学院做出突出贡献,馆员们收入比学院其他行政岗位收入要低,造成了十多年一成不变的恶性循环状态,使得老馆员们没有拓展业务和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学院不仅不为图书馆引入新的技术骨干,反而还将各个办公室年龄大、体力弱、逐渐无法承担日常工作量的老师派往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就这样成为了学生自习的场所,而馆内藏书成了仅“活”在教师们项目申报中的数字。
3 院系图书资料室改造方案
2019年,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将图书分馆与实验中心进行了合并,充分融合实验室、图书、数据库和软件资源,成为学院信息服务的中心及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并更名为实验与信息中心。
中心成立后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图书分馆进行改造,压缩占地空间、提高使用率,在学院空间紧张、教授们没有独立办公室、没有学术研讨室的背景下,为学院腾出更多的空间。
3.1 图书分馆的去留问题
历史上,图书分馆长期低效使用问题曾多次在历届学院党政联席会上讨论,提出过是否向学校其他学院资料室学习进行闭馆处理,图书资料上交学校图书总馆保存等议题。但多次讨论的结果都是学院的图书资源有着历史的延续与传承,非常珍贵,学院老教师、学校校友们对图书馆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能随意处置;此外,图书馆藏也是本科教学评估和科研项目申报中非常重要的数据。笔者在书库值守期间,也曾接待过多名校友的来访,他们都说来学院看看最想看的就是图书馆,勾起了他们当年的很多美好的回忆。
3.2 保留书香气息,整合资源,运用现代化技术,提出新的改造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计算机、电子阅览室在大学校园逐渐普及;与此同时,记录着人类几千年文明的信息载体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2009年,电子图书勃然兴起。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移动设备在大学校园得到普及。这些数字移动设备具有在线阅读、下载等功能,为广大读者阅读电子图书提供了便利。
另外,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馆固有的整理与存储文献资源等功能的结合,更多地呈现方便传递、知识交流以及知识的加工和整合、便于搜索等价值。基于电子图书的图书馆功能将从原先的固定区域的学习共享空间扩展为泛在化的知识共享空间,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更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空间,让读者对馆藏书籍有了更清晰的量化体验,还能培养和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及数据素养技能,能够充分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的知识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馆藏效能,提升知识与学习价值。
基于以上背景,为了帮助院系资料室得以延续,笔者通过网上期刊论文学习以及和市面上几家知名的电子图书公司的反复沟通,分析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重新向学院领导提出了资料室改建方案,方案实施的基础是将所有馆藏图书进行电子化处理,将占据空间的纸质图书资源进行屏蔽打包下架处理。当电子化平台运行顺畅后,馆内书架上只展示近4万册使用率较高、出版时间较近的纸质图书,同时来馆读者能通过自己的手机端或图书馆内的电脑端阅读馆内所有已电子化的图书电子版,若需纸质阅读可现场下载和打印部分章节。
原馆藏书籍中的珍本交给学校图书总馆保存,腾退的空间将放置更多的桌椅供学生们学习。为保证空间利用率,图书分馆座位将全部纳入网上进行预约。通过多处安装监控摄像头、藏书区域玻璃隔断等方式尽量延长开放时间,夜间可单独封闭图书区域,学习区域继续开放至宿舍熄灯前,如条件允许考试前可实现24 h开放,充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同时,邀请师生们定期来图书分馆开展学术沙龙讲座,分享经验和体会,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术中心[3]。
3.3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图书馆科研价值
图书馆的书香气极其适合学习和科研,不论是图书馆中的现实环境还是读者们沉浸在书中时的阅读状态,都能平添学习氛围。但近年来,因电子书和网络碎片化知识的冲击,图书馆的图书功能逐渐减弱。笔者认为纸质书本和期刊因时间的滞后性和空间的限制性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退出历史舞台。在此前提下,笔者发现市面上已有不少期刊社已经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学习和调整,推出了体验感和阅读感良好的电子书和电子期刊[4]。
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图书馆的目标仍然是以读者为中心,深度挖掘和强化图书馆空间带来的创新价值。不论是改造后的馆内座位预约平台、自助借阅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的运用与推广,都能让读者从被动式的服务接受者演变为读书服务的决策者,读者可以选择在馆内阅读抑或下载相关章节在其他地方阅读,空间资源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得改造后的图书馆具备创新服务的能力。高校图书馆面服务的对象都是高知群体,是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大学生,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也应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模式和内容,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保持其重要地位,发挥其工作效能[5]。
根据以上情况,院系资料室未来的建设方向应在对照学校图书馆建设方向,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武大经管学院属文科院系,科研方面更注重文化和交流,图书分馆应充分考虑这点,开设成果展示、讲座沙龙等多功能空间,有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升资料室人文氛围。资源建设方面采取图书和数据库两方面同时建设,建设特色馆藏资源,满足不同人群(学生和教师)的空间需求(学习和科研)侧重点,从而提高空间使用效能[6]。
人员建设方面,图书馆馆员老龄化已是现状,当老馆员们逐渐退休后,随着现代化技术发展,图书馆只需要一两名拥有图书信息技术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重点工作方向为自建数据库研究,同时在师生们写论文出成果时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才能让馆员成为能生产能创造、发光发热的技术型人才。
4 结语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分馆历史悠久,但因为各种原因,在学院中的地位非常低,年复一年送走了一批批追梦的孩子,自己却停留在过去,只发挥了藏书功能,一些书多少年都没有人翻开过,的确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近期还因馆内照明灯泡一直开着而被吐槽太过费电。因此,图书馆改造计划必须要尽快实施起来。笔者在人手和资金双欠缺的背景下,提出了改造思路,也在逐渐实施,目前图书电子化项目已接近尾声,相信在不久以后,武汉大学的师生们就可以在经管学院院内阅读所有的电子书籍,同时在拥有更多座位数、环境更舒适的图书馆学习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相华.浅析管理高校资料室的困境及出路[J].兰台内外,2019(19):61-62.
[2] 張小根.高校院系资料室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8):35.
[3] 杨柳.阅读转型时期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社会合作模式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166-168.
[4] 刘芳.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9):251-253.
[5] 吴琳.以体育院校图书馆为例分析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和行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4):152-153.
[6] 鹿蕾.信息技术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20):149-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