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玥
摘 要: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这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工作者缺乏舆论意识、盲目应对舆情问题、线上与线下不匹配等问题。基于此类问题,笔者提出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培养工作者的舆情意识、舆情处理工作与现实相符合等措施,以期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地方政府 网络舆情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c)-0227-02
所谓舆情,其具体指的是公众的意见与态度,也可将其理解为大众的意愿。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大众愈来愈愿意在网络上公开发表个人观点与意见,网络舆情因此产生。许多学者根据时代发展对“网络舆情”进行重新定义,即通过网络发表与传播的,大众对个人利益紧密关联的各类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态度、情感与意见的集合。目前,网络舆情已开始呈现负面态势,这给地方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与挑战。
1 网络舆情的产生
20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传播学经典理论,其被用来解释舆论产生原理以及舆论产生过程中新闻媒体的功能。在该理论中,认为舆论产生中意见方的沉默会直接导致另一方意见的强化。这样,一方沉默、一方表述的倾向开始形成一个上升过程,该过程将某种意见定性为核心意见[1]。所以,新闻媒体通过对某事件进行大量、统一性的报道,迫使持反对意见的人感受到压力,由此使其沉默。这样一来,新闻媒体报道就会对大众意见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目前,尽管大众能够在互联网上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但大部分人都会有从众心理,每个个体都会对互联网空间的主流观点进行附和。这样观点就会越来越大,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由此就形成了网络舆情。
2 地方网络舆情治理的必要性
2.1 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界限缩小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发展成为人们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界限缩小,越来越多人愿意在互联网上提出个人诉求,在众多网友的围观下逐渐形成了网络舆论场,这也给现实舆论场带来了压力[2]。例如,某网友在百度贴吧发布文章称某公司王XX等人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无抵押的高息短期借款业务,在借款大学生无力偿还时,通过威胁、恐吓、裸拍等手段对其家人进行要挟,导致借款大学生跳楼自杀,该事件迅速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关注。后来经查实此文不属实,但由此可见互联网与现实的融合。
2.2 地方網络舆情与民生日益紧密
网络舆情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是政府科学管理的依据。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而言,他们与社会大众的联系紧密,基层舆情事关百姓民生,网络舆情应对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地方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印象[3]。如果要想建立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地方政府形象,就需要对网络舆情引起足够的重视,强化互联网平台的相关监管,对公众的关切问题及时回应。
3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各类问题
3.1 地方政府工作者舆情意识欠缺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工作者都没有新闻传播学科背景,所以在面对舆情问题时往往缺乏应对方法,在与新闻媒体沟通时也经常急于对没有经过核实的负面信息进行否认。例如,有自媒体爆料某县卫计委干部李某在接待行政许可申请事项中,对申请人态度恶劣,处理办法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该事件在社交平台引起广泛传播。而在新闻媒体的采访过程中,该部门工作者依然采用官方的回应方式,在没有深入了解新闻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否认。
3.2 盲目应对网络舆情
很长一段时期,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基本只有盲目与过度两种态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参与进社会议题之中。目前,“互联网判案”似乎已发展成一种常态,以“于欢案”为例,可以说是先在互联网上进行舆情爆炸,倒逼地方政府对该案进行深入调查。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网络舆情应对的必要性,如果互联网上出现负面信息,那么就极易被动地顺着舆情走,导致政府治理的无理性化。与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紧张”相比,部分地方政府依然沿用传统危机公关,主要包括在舆情出现后对信息传播过度管控、强制删除相关信息、不与新闻媒体接触等行为。
3.3 线上与线下相分离
对舆情事件分析可知,一些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意识与之前相比有着显著增强,在面对舆情能够以积极态度去面对,并及时对公众关切进行回应,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是,地方政府对后续线下的相关工作常常出现“匆忙收尾”的情况,后期解决大多不了了之。此种线上与线下相分离,仅回应不解决的风气盛行于一些地方政府。例如,贵州天柱县某学校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中,虽然当地政府很快在其官方平台发布相关通报,但在很久后才做出处理措施。
4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
4.1 强化地方政府工作者的网络舆情意识
虽然地方政府工作者身为个体,但在各类舆情事件中,他们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往往会被认为代表政府。由于舆情应对经验不足,该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不知怎样与新闻媒体交流,由此使本就严重的舆情更为激化。所以,各地应重视对地方政府工作者舆情意识的相关培养,例如,网信办定期进行舆情应对培训、邀请权威人士开办讲座,让地方政府工作者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
4.2 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一方面,要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网络舆情处理的最佳方法就是及早发现并处理,将负面信息阻滞在初始阶段,所以创建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就显得极为重要。互联网上有着海量的信息,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网站与社交平台进行监测,对可能出现的舆情进行预警,从线下将舆情出现的可能性截断。另一方面,要创建网络舆情应对互动体系。因为网络舆情的出现并非只涉及独立的地区或单位,所以要创建互动应对体系,各部门进行有效联动,上下统一,从而高效地处理网络舆情。
4.3 舆情处理要与现实相符合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在快速传播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负面舆情问题。地方政府要时刻谨记处理舆情问题是次要的,首要解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关注网络舆情最为关键的是要宣扬政府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思想,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所以,在处理舆情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于缓解大众情绪的层次上,要将处理工作与现实相符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所需,否则极易出现严重的二次舆情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问题时,不需要恐惧,也不应恐惧。应做到诚恳待民、公开透明、勇于承担责任。与舆情问题处理相比,更重要的是服务社会,强化政府的执政能力,构建执政为民的良好政府形象,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小情.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J].新闻知识,2015(11):47-48.
[2] 尉永清,杨玉珍,朱振方,等.自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策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1):191-197.
[3] 王传利.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舆情与意识形态安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7):56-62.
[4] 刘泾.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12):6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