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晴
摘 要:“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是省科技厅委托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组织开展的科技领域评选工作,评选结果作为创新型领军企业评选的参考条件,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近几年,温州参评企业数不断增加,但最终入选企业非常少,与环杭州湾城市群如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差距拉大,在全省处于第二梯队末端。该文基于浙江技术创新能力百强企业评价体系,在综合分析温州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剖析当前温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全省排名靠后原因,进而提出提升温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竞争力评价 创新投入 创新产出 环杭州湾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5(c)-0116-05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Wenzhou
LUO Qing
(Wenzhou Science & Technology bureau,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 325000 China)
Abstract: "Top 100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the selection work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zed by Zhe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entrusted by Zhejia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ults of the selection are the reference conditions for the selection of innovative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index to measur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enterprises in our city has been increasing, but very few enterprises have been selected. The gap between our city and Hangzhou Bay urban agglomeration such as Hangzhou, Ningbo, Jiaxing and Shaoxing has been wide, and our city is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echel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op 100 enterpri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Wenzhou's high-tech enterprises rank low in the province's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Wenzhou'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n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Wenzhou enterprises.
Key Words: High-tech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novation investment; Innovation output; Hangzhou bay urban agglomeration
1 高新技術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以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为基础,在经营活动、社会服务及履行责任方面,比竞争对手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进而促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1]。而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具有价值性、学习累积性、整合性、动态性和难以模仿性。有关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大致有主观和客观两大类。客观方法如统计中的相关系数方法;主观方法比较多,如模糊评价法、专家定权法、层次分析法[2]等。其中,客观方法虽然给人以比较精确的概念,但更具有说服力。
2 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评价工作由省科技厅组织,并委托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从2013年开始,到今年已评8届。评价工作一般从每年的4月开始至6月结束。自2017年以后,通过国家备案认定的在有效期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参评。
2.1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由“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方面共7个核心指标构成[3]。具体如表1所示。
2.2 评价方法
2.2.1 分行业设定标杆值
为体现行业差异,针对不同行业设定各核心指标的标杆值。具体根据单项指标的数据分布状况,按照到明年约有25%~30%的企业能够达到该水平为依据,制定标杆值[4]。
2.2.2 引入规模系数
为体现企业规模差异,在计算各核心指标的得分时引入规模系数[5]。比如:R&D占比相同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大的企业给予高系数,规模小的企业给予较低系数。原则上80%左右的企业系数设定在0.6,系数超过1的约占8%,最高系数为2。
2.2.3 综合加权计算得分
评价指标均由定量指标构成,合计100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为7大指标综合加权得分;fi为第i个指标权重;ai为第i个指标规模系数;XI/BI为企业指标与行业指标的对比。
2.3 评价结果及运用
每年评出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百强企业。2016年度增加发明专利、研发费用等5个单项指标十强名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强指标名单。依据《浙江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方案》(浙科发高〔2016〕206号),评价结果作为创新型领军企业认定的重要依据。而创新型领军企业将享受集聚资源扶大扶强、支持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方面的综合培育。
3 温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排名分析
3.1 参评企业数与入选数不匹配
纵观近3年参评数据,温州参评企业数逐年增加,但入选企业数却变化不大。2018—2020年度评选活动,温州参评企业分别是925家、1 028家和1 127家,其中入选百强企业的均为2家,入选200强的企业分别有8家、9家和7家,入选300强的企业分别有16家、13家和13家。
3.2 横向比较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
从全省比较来看,温州参评企业数稳排第3位,但入選百强企业的排位却在第7位左右,处于全省第二梯队的末位。2018—2020年度,温州入选企业数均为2家,在全省均排第7位,相比杭州(37家)、宁波(26家)差距巨大,掉在台州(6家)后面,有被金华赶超风险。2020年,温州入选企业分别是浙江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第19位)、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第50位),与去年排名相比均有所下降。
3.3 各行业十强名单温企较少
根据全省百强企业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和新材料领域,占比达到60%左右。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评选出了2020年各行业十强榜单,温州仅1家企业(浙江正泰电器)入选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十强,排名第六,各行业十强基本分布在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地。
3.4 不同行业的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剪刀差”特征明显
温州在高新技术服务、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这4个行业当中,企业数量与研发投入呈现典型“剪刀差”特征[6]。高新技术服务行业的百强企业数量占比仅为2.0%,其研发投入占比为 10.5%;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的企业数量占比为32.0%,其研发投入占比仅为 4.7%。这反映出不同行业之间的研发投入强度差异较大。
4 温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排名靠后原因分析
纵观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百强排位中温州板块的差距,背后存诸多因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培育仍显不足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 525.5亿元,增速为10.2%;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 199.3亿元,占全省的21.7%;而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为292.61亿元,占全省的5.3%,增速为8.0%,低于全省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7]。从近年公布的榜单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百强企业主阵地,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两大领域分别拥有百强企业32家和28家,其中这两大领域杭州和宁波入选企业分别占32%和17%,而温州入选行业十强的企业仅一家(属先进制造)。
4.2 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且上市企业数量偏少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百强与企业上市关联度密切,2020年百强共有上市企业56家(含上市子公司),较前一年增长9.8%。从城市来看,杭州、宁波和绍兴,分别以21家、9家和7家百强上市企业,位列前三。2020年度温州入选百强的2家企业全部是上市企业,但仅占全市上市企业总量的5%。而台州2020年入选百强的有6家上市企业,占全市上市企业的10%,占比是温州的两倍。另外,从上市企业结构上看,温州传统制造业占了大头,大多集中在传统服饰和低压电器领域[8]。其中来自乐清的8家上市企业,基本处于电气产业的上下游。台州上市企业多集中在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达9家,占上市总数的17%。
4.3 部分企业从“聚变”创新向“裂变”创新转化
百强企业论的是单体企业实力,这恰恰是温州企业的短板。2020年,温州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9.3%,但百强企业数仅占0.2%、300强仅占0.43%,说明单体竞争力不强。单体竞争力不强跟大企业拆分,由向内聚力向资本裂变延伸,如正泰、德力西、华峰各有高新技术企业主体10家、5家和5家。华峰集团从2016年的第10名到如今再未入选,主要是评选对象发生变化,不再以集团企业参评,而是拆分后的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均参评。大企业拆分主要是为克服机构僵化、效率低效、成本高等风险,另外考虑企业拆分上市对母体的促进作用,导致部分企业转而追求“小而美”。
4.4 温企研发投入还未引领技术创新
温州现有规上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多、经费投入强度高,但规上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不多。从现有统计数据来看,该市有R&D活动的企业、企业R&D活动覆盖率、R&D经费投入的强度均高于杭州市,但该市的规上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还不到杭州市的1/3。这一方面说明该市的企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营业收入低,R&D经费投入也相对较少。温州市研发强度已两年连续居全省前列,也从另一方面表明该市现有规上企业的R&D经费投入数据增长潜力不是很乐观。因此,温企研发投入还未真正引领技术创新。
5 提升温州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
5.1 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开展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价,准确把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动态,对于核心指标建立预警机制,是提高地区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参考绍兴、金华的做法,在综合分析省信息研究院评选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实际对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评选高新技术企业领域创新50强及战略性新兴领域创新能力10强,作为未来入选全省百强梯队培育的参考条件,通过“一企一策”实施针对性培育。
5.2 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是融合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和资金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纵观历史数据,温州在全省百强榜单中各行业(指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强入选企业几乎寥寥无几,电子信息十强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生物医药十强企业集中在杭州、台州、绍兴等地。二是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招商引技工作,围绕温州产业发展短板,精准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作用突出的世界级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5.3 壮大市场主体实力,发挥规模效应
2020年,温州有效高效技术企业2 401家,总数居全省第三,但是企业规模效应不明显,特别是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集团下面可能存在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导致整体评选实力减弱。围绕企业做大做强,一是要抓任务冲刺攻坚,紧盯目标加压奋进,让企业快上市、多上市;要抓障碍清理攻坚,助力企业轻装上市。要抓服务提效攻坚,全程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强化政策兑现、要素保障。二是要抓梯队培育攻坚,动态排摸,专班推进;要抓已上市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创新动能,加速蝶变升级。
5.4 出台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借鉴杭州、台州、金华等地的经验,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对还不够条件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企业,降低一级标准,增设一个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做大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建设的基座。高新技术领域企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的15%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软件企业200万元以上),利税率10%以上,企业用于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3%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0%,可以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授予《温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并发牌,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
5.5 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集聚裂变
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提升,关键在于打好人才“净流入”提升战,持续推动百万人才聚温州,实施“平台+项目+人才”集成引才模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打造“高校+院所+企业”协同育才模式,大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构建“政策+环境+服务”合力留才模式,着力塑造人才发展最优生态。加强科技特派员管理,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云平台,探索“科技特派员+创新载体+特色产业”系统派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国岩.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型与DAHP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4):29-31.
[2] 叶琦林,张健明.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00-105.
[3] 郭劲松.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4] 陈建兵,申建芳,陈平华,等.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竞争力监测指标设计及归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9):83-89.
[5] 郭昱.权重确定方法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8(8):252-253.
[6] 陈曦.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7):239-241.
[7] 叶敬董.企业发展高新技术探索[J].经济师,2020(5):280-281.
[8] 薛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驱动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