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资讯

白鹿原人物形象及心理结构研究

白鹿原人物形象及心理结构研究

陈林琴

摘  要:该文分析了白鹿原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以及心理结构。这部小说摆脱了以往小说作品通过政治的、社会的、阶级等单一视角塑造人物的模式,在我国数千年历史演变和儒家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对不同人物从心理层面进行原生态的刻画,向读者展现了具有独特个性、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陈忠实曾经表示,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笔触描绘民族的灵魂,而揭示这种灵魂的关键正在于作者自己独特的经历。他将自己的内心生活经历和精神结构借助艺术手法外化于小说里,尤其渗透在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中。

关键词:白鹿原  人物形象  心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243-02

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陈忠实通过描述儒家文化对社会各阶层人物心理的绝对制约和支配,实现了人物塑造。

1  白嘉轩: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在白嘉轩这一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作者将其置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背景下,将儒家文化与几千年的历史相结合,对这个人物进行刻画。他敬恭桑梓、服田力穑,这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所珍视的品质。白嘉轩是一个儒家文化的具体实践者,他不仅是作者创造的理想人物,而且是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典型人物。他不断以儒家文化倡导的道德理想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他在朱先生的“学为好人”思想的影响下,尽管人格并不完美,但仍然坚定地、自觉地实行仁义。

就身份而言,白嘉轩是白氏家族的族长,他非常重视和遵守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原则。作为农民,白嘉轩始终表现出对土地的深切热爱和依恋,把农业劳动作为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了争夺李寡妇的稻田,他和鹿子霖产生矛盾,当朱先生要求他把多余的土地让出去时,除了一部分给了兔娃之外,他尽管不情愿,仍然把剩余的土地给了别人。

作为一个地主,他热爱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看作是一种乐趣。“我干着活儿浑身都痛快;我要是两天手不捉把儿不干活儿,胳膊软了腿也软了心也瞀乱烦焦了。”他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他的内心。他不仅热爱劳动,还教会自己的后辈都要热爱劳动。他坚持让他的小儿子上山背粮食,让后代不能忘记农民的根本所在。他坚守“耕读传家”的格言,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继承儒家思想,他与鹿子霖一起创办了学校,为家族里的孩子们提供教育机会得到了朱先生的赞赏。作为族长,他关注族人所遭受的苦难,当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冒着风险挺身而出。他利用宗法的权威修缮祠堂,希望能够增强族人的宗法意识和道德观念。辛亥革命以后,他从朱先生那里找到了《乡约》,用来约束村民的行为,让他们摆脱不良的习惯,生活安定有序。

白嘉轩的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但他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实践中把儒家的仁义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在儒家文化的心理结构中,人格追求从道德自律为出发点,以毅力、勇气、忠诚、仁爱、无私、宽容、智慧为一种理想人格。从白嘉轩的形象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陈忠实把他描述为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的族长,通过严格的自律来追求“仁爱”。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传统道德不仅约束自身,而且也约束人。它体现在所有人都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中,也就是“礼”。儒家学者追求自律,即“仁”,同时强调道德的他律——“礼”。“礼”是宗法社会中的等级秩序,是封建社会得以维系的根基。人们以“仁”约束自己,以“礼”约束他人,不仅体现了对道德规范的追求,也体现了借助道德标准对他人行为的约束。因此,白嘉轩在捍卫传统文化和宗法制度中表现出的残酷以及虚伪就不难理解。“冷”与“硬”是他的外在特征,是他在家族中享有权威的表现,实质上是对他自己信仰的伦理标准的坚持。同时,他作为一族之长的职责和权威也增强了他卫道的意识。

2  黑娃:从叛逆到皈依

黑娃是小说中的普通农民,属于社会底层的反叛者。与他的父亲鹿三不同,黑娃一直具备强烈的反叛性格和反抗意识。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拥有两亩土地的长工的儿子。他的自卑心理在生活中时常伴随着他,白家越对他好,他就越厌恶。所以当白嘉轩建了一所学校让他去读书之时,他宁愿割草也不愿意被人操纵。他对封建家法、宗族权力的蔑视,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憎恨,从小时候开始就在自己的潜意识中生根发芽。他期望摆脱精神物质两个层面的压迫,这可能就是后来反叛的深层次原因。长大以后的黑娃拒绝去白家,想过自己的生活。

在白鹿原的乡村革命中,黑娃参加了讲习所,后来还创办了农民协会,并成功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运动。农民运动失败后,黑娃在他加入军队的生活中走上了一条坎坷的道路,然后沦为盗匪。当时,黑娃是一个被家庭和儒家正统文化逐步抛弃的反叛者,被迫走上革命和强盗的道路。他的革命行为不仅与他的阶级背景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其他偶然和不可避免的因素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人性所造成的束缚是黑娃反抗压迫最本能的动机。因此,尽管有着强烈的反抗和反抗精神,但作为一个在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农夫之子,他对革命的理解与强盗抢富济贫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在坎坷经历之后,他积极主动的反叛态度也为被动所取代。黑娃受降招安,是其性格由叛逆走向轉化的转折点。婚后他开始了新的生活,尽管从小就讨厌读书,害怕上学,此时却拜朱先生当老师重新开始念书,希望通过学习知识,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好人。

3  小娥:人性本能的抗争者

在白鹿原,传统的封建文化和道德根深蒂固。女人在父权制下不过是男人满足欲望和传承后代的工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女子必须遵守的标准。田小娥出生在穷秀才家中,有着美丽的容貌,但贫困的家庭背景迫使她嫁给近70岁的郭举人为妾,她无法抗拒,只能遵循封建伦理的要求,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黑娃的出现释放了田小娥压抑和扭曲的感情和欲望,她渴望从他身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并与过去长期的压抑做斗争。然而,他们的行为注定是世俗所不能容许的的。田小娥在扭曲的婚姻中挣扎,当她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耻辱链下挣扎时,却变成了一个可耻的坏女人,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资格。然而,小娥和黑娃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靠着勤劳的双手,仍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农运”的发生彻底改变了小娥的命运。黑娃的逃亡,让她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和生活依靠,性就成为了她生存的唯一手段。她毫无限制地挑战封建伦理底线,被赶出去乞讨,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在这个充满封建宗法思想的宗法社会里,她只想反抗,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独立的人,但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和无助。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由于道德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她只能依靠身体作为唯一的工具来进行软弱和屈辱的反抗,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并在堕落中逐渐走向沉沦。

4  结语

《白鹿原》在人物的塑造上显然是成功的,摆脱了以往小说作品通过政治的、社会的、阶级等单一视角塑造的模式。陈忠实在我国数千年历史演变和儒家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对不同人物从心理层面进行原生态的刻画,向读者展现了具有独特个性、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燕.对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与剥离——《白鹿原》人物形象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24):18-19.

[2] 龚惠燕.从人格结构角度解读《白鹿原》中白嘉轩等人物形象[J].北方文学,2015(5):13-14.

[3] 尹威.《白鹿原》中人物文化心理结构新论[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5-67.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7964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