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移动互联网中的UI设计与用户体验

移动互联网中的UI设计与用户体验

唐昆

【摘 要】UI设计携手机走到今天,支撑起了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优秀的UI设计总会给人们带来惊喜和美妙的用户体验,文章研究了UI设计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包括设计的层次和要素、做好设计应注意的原则、设计中的应用。了解用户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设计出更加令用户满意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UI设计;用户体验;心智模式

1 UI设计与用户体验的概念

UI设计(user interface)是指用户与产品界面的关系,包含了人机交互原理、视觉设计等。UI设计直面用户又承接程序本身,每个用户通过界面传递的信息来作出相应的操作,这就要求设计符合能实现各模块功能,并且符合逻辑。

什么叫做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一种感受。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受即用户体验。从第一台智能手機研发之日起,设计师和开发人员致力于人机交互的研究。设计师们关注用户在操作手机时如何与手机发生联系。于是,可接受、易操作便成了用户体验的最初目标。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用户体验愈加注重的是信息传递和视听感受[1]。设计师通过UI设计把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用户,把大量的平面和交互设计思想融入UI设计,为了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2 设计的层次和要素

2.1 设计层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大脑认知系统进行研究,人类大脑认知系统将事物分为三个层次,即感官层、行为层、反思层。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其中,感官层优先级最高,感官层作用于主观意识和逻辑思维之前。感官层的作用是大脑对产品生成初次印象,这与产品的外观和最初的用户体验息息相关。而行为层是大脑对产品更深层次的认识,是用户在使用产品之后,对产品的功能、操作的初步了解。最后进入反思层,这是大脑认知最高层面,大脑对产品的认知,由了解转向到精神层面上。

用户在感官层的体验主要来自于产品本身的外观效果和外界对该产品的评价。在感官层中一切关于产品的视觉设计,以及基本功能都是形成用户体验的重要原因。而在行为层中,用户已经使用过产品,这个时候的用户体验则是操作的过程,重点在于人机交互[2]。反思层源于情感上的理解,这个跟用户的个人背景、文化水平、对该产品的熟悉程度及其他们的期待值,都会影响用户体验的结果,不要试图改变用户的心智模式,应该首先找准设计定位。

2.2 设计要素

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如何把更完整移动互联网呈现给用户,这是每个设计师所关心的。首先,每个互联网产品要有独立的构架,结构清晰的产品更能被用户接受。在设计网页或者app的导航栏时,应当采用方位感较强的设计,目的是让用户迅速了解自己需要找到的内容,随时随地告诉用户“自己在何位置?去那能做什么?”每个页面、每个功能模块、每个控件都要依照整体的逻辑顺序呈现,每个页面的信息功能层级的表现形式是最重要的连接线索。

其次,控制有效信息的呈现量。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很小,每次传递的信息量十分有限,所以,筛选出重要信息呈现给用户是十分必要的。采用任务栏,标签等形式收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出优先级,通过二级页面、三级页面分层展示给用户相关信息,信息有条不紊地展示,从而避免误导用户、防止用户逻辑混乱。

最后,合理引导用户操作,减轻用户操作负担。如果想让用户使用一个新产品,设计产品时要确保用户能够轻易察觉并理解它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而不是用户无法理解无奈去翻说明书。设计时应注意功能可见性提示,给予用户适当的操作提示,用户就容易正确使用新产品。不要增添用户操作负担,如果操作太复杂,那么就拆分成多个较为容易步骤来执行。人类的大脑都是“懒惰”的,用户乐意多点几下,不愿长时间思考怎么去做。

3 设计应注意的原则

3.1 用户需求很重要

用户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有男孩想追心仪的女孩,女孩喜欢吃苹果,但是男孩却硬生生送了她一车香蕉,你觉得女孩会很高兴吗?了解用户想要什么很重要,无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试图改变别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也不要阻止用户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设计产品就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类5个需求层次来研究人类实际需求[3],从人类本身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都是实际需求的切入点。正如美食解决人的生理需求,因为移动互联网产品大多具有娱乐性质,所以那些产品切入点则重在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上。

符合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才能够吸引用户,但真实准确的需求需要发掘。矿泉水真的卖点真的是矿物质水吗?卖矿泉水的企划其实是在卖“便携水”,矿物质并不是矿泉水成功的关键。应用在UI设计上,一个真实准确的需求并不是问卷调查上的答案,作用到界面上,需要考虑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心智模式。

3.2 设计保持一致性

设计产品前要先做好产品定位,根据不同用户需求作出不同的应对模式,并且保持设计的一致性,这是提升效率的方式。绝大多数能够发展下去的公司或者门店,只做一类产品和服务。移动互联网产品在确定好定位之后,也要统一内容跟风格,风格不统一犹如在书店里开养殖场,这是何等景象?

定位的明确伴随着UI界面的设计统一,要从视觉上、功能上、操作上都按照统一的逻辑和心智模式进行设计。设计不仅仅在美学的范畴,还附加着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角度的复合用户体验[4]。常常美学与人机交互之间是最难平衡的,每一个功能模块与操作流程要匹配得当,这愈加需要设计统一。

3.3 合理的信息反馈

显示操作结果是用户执行操作步骤后最关心的事项,是人机交互设计最重要的方面。当用户点了按钮,便会对操作是拟定一个预期,给予用户的预期一个结果,并及时显示反馈信息来引导用户操作。没有了信息的及时反馈,用户会琢磨这或许是操作错误?还是按的时长不够?机器停止运转了?这些都是给用户留下了不好的体验。endprint

反馈让操作有“质感”,每次一个操作步骤完成的反馈都是一次交互,让用户有种把控全局的感觉,使得信息处理及时、准确。用户在操作时,反馈要符合信息逻辑层面,有助于用户预测和计划执行下一步操作,顺应用户心智模式。并且,在每个模块、每个功能、每项操作上都要使用反馈机制,保持反馈的连续性,从而保持用户操作的逻辑性。

3.4 易于识别的设计

你若在使用物品时遇到麻烦——开这个门是推还是拉?当遇到操作上的麻烦时,或许不是用户本身的问题,可能是产品设计的毛病。当用户首次使用和操作某个界面时,用户如何去得知产品的使用方法?是翻开说明书看看吗?人类大脑会从数以万计的物品中找出与其相似的物体,找出其中的联系,使用象形图提示用户,在这个条件反射的推动下探索新物品的使用方法。人类大脑中存在着无数这样的“机关”,容易让用户看懂的设计会使用户不知不觉对产品产生好感,所以,易于识别的设计用户体验的关键。

3.5 减少记忆负担

在页面的功能模块设计上,很多细节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人们能分门别类地记住信息,并且如果每个记忆类别里只有1至4条信息,那么人们能够出色地回忆起来,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分类一般一排只显示不多余4个类别信息,这样有利于减少大脑记忆负担。其次,点击次数并不重要,人们愿意在引导下点击操作多次。如果用户在每次点击时都能得到适量信息反馈,愿意沿着设计思路继续查看网站,那么用户压根不会注意到点击的操作。只要你给出明确的指示,并且任务不太费时间,人们就能集中注意力并沉浸其中,而忽略别的干扰。任何减少记忆负担的设计,都会解放用户的大脑。

4 信息图形的应用

4.1 利用信息图形展示

信息图像设计就是针对内容复杂、难以描述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提炼、整理,并将其进行可视化设计,通过简单清晰的图像向用户直观展示。不同文字描述,图像会刺激大脑视觉中枢,这种信息常常会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4.2 图形让信息更清晰

在设计时使用图形展示信息,能够很清楚的让用户了解情况,并引导用户操作。根据木村博之的定义[5],从视觉表现形式的角度,将“信息图形”的呈现方式分为六大类:图解(Diagram)、图表(Chart)、表格(Table)、统计图(Graph)、地图(Map)、图形符号(Pictogram)。使用图形能把信息形象化地展示给用户,让用户更清晰地了解。

4.3 图形让用户更快分辨

相比于文字,人脑能够快速地辨别和记住更多的图形信息。如“前方危险禁止通行”的交通标识牌与独立的字牌,可想而知,人们在图形上获取信息的速度快过文字。并且,图形的颜色也能直观的表达信息。使用于生活实际物体相关的图片来寻求相似的设计。在设计时,当文字和图形均可使用时,图形加文字的组合是最合适选择,展示空间有限时,单使用图形传递信息也不错。

4.4 少用文字,用图释义

一幅图片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信息,它的含义也能被用户理解,这才是设计信息图形的初衷。信息图形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同语言环境下使用,不同肤色的人要理解信息图的内容也不困难。控制相对的信息量,让信息符合逻辑、有条不紊地展示出来,在设计过程中,无需使用大量文字说明,尽量使用图形表示。确保用户正确读取信息,这是信息图形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標。

5 结语

移动互联网中的UI设计与用户,UI设计服务于用户,追求的是良好的用户体验。每个设计师必须遵循用户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基本要求、掌握设计原则、拿捏用户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创新可能会成为UI设计的主要导向,敢问路在何方,用户体验指引远航。

【参考文献】

[1]张晨起,PhotoshopUI交互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M].2016.

[2]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美)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9.

[4](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0.

[5]木村博之,图解力[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8357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