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互联网+”时代下,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谭庆浩 冯钊 蒋有佳

【摘 要】现在,壮族传统歌圩文化在传承、发展上面临着传统色彩成份削弱、社会文化多元化、歌圩参与者老龄化等问题。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行业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来进行自身的转型与发展。而把传统的歌圩文化和现在的“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发挥大数据进展速度快的优势,摸索出适合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道路,才能够更快更好的促进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壮族传统歌圩文化;互联网+;传承;发展

1 “互联网+”的内涵

在十二届人大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规划。着重指出了传统的产业需结合“互联网+”来帮助自身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实现网络和传统行业的一体化。

得益于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以网络平台传播为主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壮族特色的壮族传统歌圩文化,应该发展创新理念,结合“互联网+”模式,充分的调动互联网思维进行资源整合,来赢取市场大众的关注。

2 “壮族传统歌圩文化”概述

2.1 壮族歌圩文化的发展历史

“壮族歌圩初始是一种代表祭祀性的歌舞活动”,时代变迁,当初这种具有宗教意味的活动已经转变成壮族人民的娱乐方式。经过长期发展,它已经具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文化个性。“壮族傳统歌圩文化”是经由壮族的历史沉淀而成,它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各种各样文化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壮族文化集大成;换句话说,它的文化形态是壮族文化的基础,壮族文化通过它来汇集、融合,它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早已经紧紧融合,无法分割。

2.2 壮族歌圩文化的特点

2.2.1 节期的固定性

根据历史资料记述,壮族歌圩起于宋高宗时期,到元成宗年代最为鼎盛,传统的歌圩集会持续到了今天,覆盖的地点已经非常广泛。大部分歌圩活动会选择在忙完农活、天气适宜的春天和秋天来举行。

2.2.2 宗教祭祀性

歌祭拜仪式是每一个大型歌圩举行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祭拜蚂拐、刘三姐妹、布洛陀、囊亥等。祭祀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岩洞之中或者田峒之上。大规模的歌圩通常都是选择在有岩洞的地点举办,比如田东敢仰岩歌圩,田阳春晓岩歌圩、靖西安宁歌圩等。

2.2.3 根源性和传承性

歌圩文化早已经在壮族人民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是他们的根源性文化。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包含着集体民族精神的智慧,它体现的是壮族人民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内涵和特征。它自从产生以来,就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在不断活动、不断革新、不断创造发展,已然成为了壮族人民的一种集体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

3 “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现存的问题

3.1 传统色彩成份在削弱

就当前的歌圩点来看,原生态的山歌日趋衰落。一些乡镇歌圩点或归并或取消。在大多数壮族人民生活的地区,歌圩现只存于老人们的记忆深处。随着交通出行便利、贸易方式增加和文化交流的多样化,一些乡镇歌圩点慢慢转移到县城中,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或者是一些祭祀性歌圩点,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反差,导致有些祭祀地庙社被废除。现存的传统歌圩地点的数量已经大幅度的减少。

3.2 文化多元化和现代化文化的冲击

由于语言因素等障碍,传统的山歌形式不能普及,导致传统的山歌不易传播,面临衰弱或消亡的危险。虽然如今重视传统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都面临着不小的难题。“现在农村老人,对互联网还不太熟悉,所以娱乐方式还是传统的对歌,因此现在还有些歌圩点得以保留。” 伴随着歌圩“倚歌求偶”,“用歌抒情”作用的丢失和人们兴趣的转移,歌圩的规模和影响力都在日益消减。

3.3 歌圩参与者老龄化

歌圩参与者现在渐渐老龄化,文化传承上出现断层,以往,年青一代是歌圩上的主角,但是现在很多青少年选择出外打工和学习,参加歌圩活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加上兴趣爱好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年青一代基本不太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壮族歌圩因为这一文化传承的断层迅速的衰落。大多数歌圩因为老一代退出之后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而消亡。

4 “互联网+”时代下壮族歌圩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议

4.1 开展歌圩普查,建立网络歌圩资料库并进行研究

歌圩的普查是个艰巨的任务,特别对一些传统文化的起源、流变等情况的调查是普查工作的重点,那些处于濒危状态下的文化类型更是普查的重点。所以应该对传统歌圩文化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进行分类,采取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建立网络歌圩云平台数据库,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4.2 发展网络歌圩,建立网络歌圩平台并进行推广

互联网的核心是共享,可以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建立网络歌圩平台,“网络歌圩”以论坛为载体,开展对应的版块,通过直播间直播或歌唱平台进行歌曲对唱,或在论坛上发布相应主题,采取回帖的形式来进行“对歌”。同时进行周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有助于提高壮族歌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带动周边产品的经济发展。“网络歌圩”的出现刚好能够弥补现实歌圩的地域局限性。

4.3 改革培养机制,建立歌圩传承基地并进行“接班人”培养

中青年是歌圩活动的主力军,在文化的传承上,利用建立的网络歌圩云平台,在壮族地区的一些学校日常教学中开展壮族歌圩文学教学课,充分利用歌圩云平台信息化的优势,在教授唱歌方法的时候,兼顾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传播,以此培养学生们对于歌圩文化的兴趣。与此同时,政府在接班人的培养方面需要给于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以便于能够更加顺利的培养出能够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王中旸.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新思考[N].品牌.2015-12.

[2]平峰.壮族歌咏文化与壮民族的族群认同[N]黑龙江民族从刊.2007-4.

[3]王中旸.壮族歌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媒介建构初探[N].河池学院学报.2013-4.

[4]李英辰.壮族歌圩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4.

[5]杨欣怡.“互联网+”背景下广西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N].美与时代.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8360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