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各高校提高办学水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也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阶段,英语作为国家间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开展国际化教学中面临新的挑战。EMI教学模式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EMI教学模式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国际化;EMI教学模式;文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此后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内外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共识,并逐渐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伊始,旨在推进国际间高校的学术研究、教育交流和技术合作。2004年加拿大学者Jane Knight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将跨文化特点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服务中。2007年Jane Knight又提出,要“将国际化、跨文化或者全球化维度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职能和实施的过程中”[1]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不断扩展,涵盖国际间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各高校提高办学水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我国在2015年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2]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程度都非常高,并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为己任。高校只有站在全球的高度才能吸引一流的生源和师资,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才能产生先进的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的倡议更是加快了我国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间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我国高校可以“面向全球传播中国声音、汇聚中国精神、宣传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3]
在高等教育國际化阶段,英语作为国家间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开展国际化教学中面临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亟需改革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1 EMI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
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时,高等教育强调某一学科的深入研究,这推动了文艺复兴以来各个学科的深入发展。同时文理分家以及学科分得过细,相互间缺乏交流,对于学术发展和教育又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超学科在上个世纪应运而生,其强调学科间融合,并注重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思维模式正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交流的重要媒介,具有较高的超学科性。高等教育国际化强调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大学英语进行教学改革。
EMI教学模式(即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是以英语为媒介授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上个世纪初曽普遍存在于教会主办的学校。当时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采用英语授课,同济大学使用德语授课,复旦大学采用法语授课。这些学校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很好的外语基础,其专业的学习也与国际接轨。现在国内各大高校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求全英语授课,高校中其他院系则很少有这样的要求。
目前我国EMI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1)无论英语授课比例多少,英语是否发挥媒介作用帮助学生有效获得信息。
EMI授课模式的特色在于利用英语作为学习知识的媒介,来获取有效信息。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种情况:“全英语教学”“外语为主教学”和“双语教学”。如果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无法有效理解课程内容,则无法开展EMI模式教学。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掌握英语的情况来决定英语授课比例。但无论英语授课比例多少,授课关注的是内容,而非语言形式。即便是双语教学,如果英语只涉及专业术语,其他专业知识用汉语授课,则完全失去了EMI模式的意义。
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是EMI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提。美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其外语教育经验值得借鉴。早在1996年,ACTFL(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制定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以下统称为“标准”),即5C标准,包括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衔接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是,社群communities。这五个标准强调语言学习的核心是交际,一改易语言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能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才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标准”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只有了解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标准”要求学习者不仅能够了解文化,还要了解文化观念同文化习俗、文化产物之间的关系。“标准”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文化和语言进行比较,并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以此来认识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标准”最终把人的归属和全球化意识也融入到语言学习中。“标准”最终成为指导美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重要文件。2000年美国签署了《教育国际化执行备忘录》,不仅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作用,还充分肯定了通过外语学习在了解异国文化,丰富美国多元文化,维护美国利益以及管理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一系列外语教学举措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2)培养合格的EMI师资力量。
EMI授课教师,首先是合格的大学教师,然而不同于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师。EMI授课教师要具有出色英语技能,能够在课堂上用流利的英语组织课堂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以及填补话语空白。同时EMI授课教师还要具备过硬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用英语诠释学科专业知识,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对原版教材进行筛选和整合,为学生提供前沿的英文专业资源。endprint
(3)加强EMI课程群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加强EMI课程群建设,把外语教学同专业课程相结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了EMI实验课程,其整体方案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辐射性外语教学”RIG,即辐射型Radiative,国际化Internationalism, 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RIG将外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弥补了高等教育分科过细,缺乏广度的不足,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将外语和其他学科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4)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本国文化自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石语言承载的内容,二者关系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外语教育除了体现语言形式和应用,更多是体现人文关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语言和文化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英语教育是中国了解西方文化的前沿。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中西文化交流呈双向、平等态势,两者相互吸收和相互借鉴,共同向前发展。大学英语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本国文化自信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和理念迅速被人们接受,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价值观是人们评判事物的标准。西方国家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来宣扬西方社会制度,宣扬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如何先进,借此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削弱民族文化认同感。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文化渗透由原来的显性渗透转为隐性渗透,且文化形态和渗透途径呈多样化发展,如文化交流、影视传媒、访问资助等,其影响更为隐蔽,能够对青年潜移默化,长远来看极具破坏性,甚至具有毁灭性和颠覆性。冷战时期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因此为避免我国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高校外语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刻保持文化自信。盲目地崇洋媚外和夜郎自大都是不可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认的根,只有了解自己的根,才能认识自己的灵魂。我们应该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仅要懂得“洋为中用”,在中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更要结合时代特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创新进行有效输出,让世界了解日益崛起的中国。
【参考文献】
[1]Knight,J.2007.“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s,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 In J. F. Forest & P. G. Altbach.( eds. ).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Dordrecht: Springer.
[2]任友群.“雙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6(5).
[3]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6(5).
[4]朴玉,邹丽丹.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进展及其对外语教育的启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LTP),2013(2).
[5]胡壮麟.高等教育国际化任重道远———读《高校全英语教学模式(EMI)的超学科研究》,2015(6).
[6]李淑梅,姜波.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我国外语教育的文化安全问题,继续教育研究20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