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英语专业学生中外合作项目留学跨文化适应性现状分析

英语专业学生中外合作项目留学跨文化适应性现状分析

林欣达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中外高校合作项目办学顺应当前国际化教学趋势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办学模式,旨在为国家培养具有国家服务意识的、具备跨文化能力的及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外合作项目办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中外合作项目;跨文化适应性;现状

中外合作项目办学是当前我国应对国际化教学趋势下开展的新型办学模式,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服务意识的、跨区域能力较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在中外合作项目办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而只有深入分析参加中外合作项目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现状,才能帮助我国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中外合作项目办学跨文化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其办学质量,为中外合作项目办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本文针对英语专业学生中外合作项目留学跨文化适应性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 跨文化适应的内涵及其研究发展历程

1.1 跨文化适应的内涵

20世纪初,美国开始研究跨文化适应。美国最早研究跨文化适应的著名人类学家Redfield认为跨文化适应实际是由个体而组成的,并且是两钟不同文化群体在不断接触的过程中而造成的两种文化模式的变化。基于理论角度分析,这种文化模式变化实际就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群体之间文化模式的变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群体接触中大多数的变化都是发生在弱势群体,及要求弱势的个体适应新的文化模式。

1.2 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发展历程

杨军红将跨文化研究具体划分为开端阶段、发展阶段以及黄金阶段。早期阶段跨文化主要是针对移民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的。1903年美国进行人口统计时突然发现医院的病人较多都是移民。这一事件成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随后多个国家陆续也开始了研究。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跨文化研究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研究跨文化接触造成的不良后果,基本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很少有实验研究,并没有对旅居者群体和当地文化群体进行对比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了跨文化黄金阶段,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化,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研究重点发生了变迁,从群体文化的变迁和融合转化为个体的跨文化交际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2 英语专业学生中外合作项目留学跨文化适应性现状分析

2.1 语言沟通比较困难

中外合作项目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学校专业的英语培训,以及托福、雅思等重要语言考试,但是在外语的实际运用上还不是很熟练,无法达到非常标准和流畅的程度。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虽然可有效提升其语言成绩,但是在口语水平的提升上作用却十分有限,于是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沟通上也还存在极大的障碍,从而严重影响了英语专业学生不能在国外进行更好的学习。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们来到了比较陌生的生活环境,所以就更加增添了留学生适应的难度。不仅如此,学生由于自己专业语言能力的欠缺和面对国外陌生的生活环境时的不安等各方面因素,致使很多留学生很少会主动和外国学生进行交流,留学生很难和国外的学生融入在一起,基本上都是跟自己的同胞交流,越是如此,留学生的语言能力越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2 生活、饮食习惯不一样

不同国家、地域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必然存在不小的差异。有许多学生觉得虽然国外的饮食并不是很符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但是还可以将就。国内外的饮食文化差距甚大,不管是在饮食习惯方面,还是在味觉要求方面,这些都会导致国外留学学生的不适应。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不能小视,它将会直接导致学生生活质量的大幅度下降,进而打击学生国外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致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另外,學生在国内生活期间,大多数学生生活经济条件都较好,所以很多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因而学生对于在国外如何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感到十分迷茫,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

2.3 文化差异和性格特点存在不同

无论是性格特征方面还是文化差异方面,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生活状况的好坏。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外向,并且语言沟通能力比较强,所以可以轻松快速的融入到国外的生活。而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害羞和胆怯,加之语言表达能力又比较弱,所以很少与国外的人进行沟通。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孤独感,并且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将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很多需要国外留学的学生在出国之前,都会注重加强外语学习和交流,反而却忽略了对国外文化以及其价值观的了解,进而导致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极其缺乏归宿感和安全感。

2.4 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到国外生活是一件非常新鲜有趣的事情,在感受到了国外实际的生活环境和气候之后,却觉得跟自己原来所想象的落差比较大。在国外大学期间,学生不得不离开家长的照顾,学会自我管理。这期间,学生的心理情况极易出现异常,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脆弱。此时,学生独自在国外生活,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必须得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便能尽快适应新的国外的学习环境。

2.5 国内外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存在差别

国内外教育理念、方法、模式及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大学一般都比较容易考进,想要完成学业走出去却比较难。而国内却与之恰恰相反,国内的大学一般都不容易考进,完成学业走出去却比较简单。长期以来,中国学生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非常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中国学生早已习惯了这样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而导致了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合理的建议,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学生到国外留学之后才发现,国外的生活和学习与国内差异甚大。参加中外合作项目留学的学生在国外学校的课堂中基本不会太主动地发言或者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国外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会采用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外的教师课堂授课时基本上都是不带课本的,只是给学生列出所需参考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在下课后去学校图书馆借读;新学期一开学,就要求学生写论文,这时,中国学生就觉得很费脑筋了,该如何完成论文呢,在图书馆中又将如何吸取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呢。

3 跨文化适应性现状形成的质性分析

中外合作项目英语专业留学生普遍认为出国留学不仅可取得优异的学业成就,而且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虽高,但是外语口语交际能力却很不理想,且难以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所以项目留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较多的时间都用于应付学业。除了学业上的适应难度以外,就是跨文化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难度。中外合作项目英语专业留学生对于跨文化人际交往的期待值越大,理想与现实差距越大。中外合作项目留学生在国内高校时未能做好准备,未曾对合作院校和国家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未能利用阅读、学习等方式对外国的精神文化、法律法规制度以及教育模式、风俗文化、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到了当地仍然以自己往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去生活,无法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所以会经常感觉焦躁不安。

4 总结

综上,目前中外合作项目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跨文化适应性现状的形成也进行了质性分析,建议留学生在国内学习时就需做好准备工作,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勤加练习,改善原本固化的学习思维模式,尽快适应国外的留学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王坤.高校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出国留学适应性调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6):149-150.

[3]谭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8394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