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赵颖娟 郑绍军 蔡星伟
【摘 要】本文对单一导师制和双导师制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提出和实践了一种以项目为牵引-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坚持“以项目为牵引,组建导师团队”,健全研究生指导机制,利用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使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关键词】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实行大规模的扩招,自2000年至今,我国研究生数量与规模,每年都呈现增长,目前以20%-30%的增长比例迅速增长,因此研究生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增长速度一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范围内的扩招无疑降低了研究生录取要求,导致目前研究生质量下降这一现象的出现。所以,研究生如何培养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来看,还是以导师培养为主,即单一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有效指导。2013年我国相关部门对研究生指导模式下发了专门意见,提出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完善校所、校企双导师制度”[1]。不少学校对双导师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传统单一导师培养模式
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目前是我国主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一位导师指导一名或多名研究生[2]。首先,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只选择一人做导师,容易造成专业上的局限性。导师积累的知识广度是有限的,不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其次,这种模式下一个导师一般都会指导多名研究生,导致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精力有限[3]。有些导师可能还担任学校行政事务,必然进一步分散导师的精力;最后,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容易造成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脱节。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偏重于基础研究,社会生产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单一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相符[4]。
2 双导师指导模式
双导师制一般采用“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指导模式。双导师制从制度层面上突破了高校封闭的办学体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提高复合型研究性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双导师制从理论上看比较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但从国内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来看,双导师制并未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其弊端在于:(1)校外导师缺乏内在动力,而校方无法对校外导师进行有效管理。(2)两名导师缺乏协调沟通机制,容易造成分歧。
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指导工作,我们就应用化学专业对导师团队培养这一新型模式进行了探索。我们采取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组织与该科研项目相关的导师组成团队,对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进行指导,由传统的一对一指导模式转变为多对一模式[5]。这一新型培养模式的应用,对学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团队组合可以扬长避短,将个人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可以培养出更具有实践能力的研究生人才。
(1)以项目为牵引,组建导师团队,避免单兵作战。近年来我们导师团队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9项。为此,团队根据项目内容和教师兴趣特长构建2个科研小组,分别为新能源材料组和功能配合物组。以项目为主导,打破导师界限,根据学生的特长优势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定期考核研究小组,并对人员实施动态管理。目前,由一名资深的教授(学科带头人)作为我们导师团队负责人。该导师具备了非常高的学术水平,且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对团队发展的大方向起到领航作用,同时负责团队的整体工作方案与培养研究生计划的制订工作。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的年龄、学科特长以及学历进行综合考虑,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分配指导任务,以保持整个团队具有强大的科研战斗力。除了一名负责人作为主导师外,团队中副导师已有八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来自于环化学院和材料学院,并且各导师专业所涉及领域广泛,如:功能配合物的磁性质,有机发光材料,锂电池等新能源材料,形成了多学科的交叉。
(2)利用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利用自己的创造性得出更加独特的见解。实验室会定期举办各类专题的研讨会以及讲座,通过这样的研讨会,研究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来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研究生可以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来解决。同时通过这样的研讨会,一方面可以扩宽他们的学术眼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一定帮助。
如本团队功能配合物研究小组以国家面上项目“有机自由基桥联高自旋金属簇合物构筑新型多孔磁体的研究”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指导在站博士后1人,在SCI源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7篇。在研究过程中,小组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并鼓励研究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发现新思路,逐步培养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从而培育创新思维方法,锻炼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深化其创新能力。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探索了“重大项目为牵引,导师团队为保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将其应用到应用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毕业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同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改进的工作。我们将对“重大项目为牵引,导师团队为保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细化、量化、标准化,而是形成一套更便于操作实施的具体方案,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姚利民,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55-59.
[3]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制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87-89.
[4]陈超.博士研究生教育施行“导师团队”培养制度的思考[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89-92.
[5]赵海涛,单玉华,封克,等.浅析高校研究生团队导师制的内涵与积极作用[J].管理研究,2010,(9):1-2.
[6]许晶,付颖.基于导师团队的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09):101-103+110.
[7]吕海涛,曲宝涵.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02):11-13+84.
[8]刘静欣,姚文锐,王知彩.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04):108-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