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莉菲 魏玉曦
【摘 要】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个高校应注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指导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不再迷茫就业,清楚就业方向,同时,依据岗位和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使大学生的具有专业知识,符合岗位需求,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导向;培养
0 前言
近些年高校大学生面对就业感觉很迷茫和困惑,不清楚就业方向,呈现出就业难的驱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没有根据岗位需求培养大学生,致使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不具备专业知识,即使找到工作也很难适应,经常出现离职的现象,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率不高,对于这一现状,以下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适应能力的特点
目前,高校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感觉困惑,不明确就业方向,不具有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缺少自信心,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没有传授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知识,学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我期望过高,没有全面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高校没有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安排课程,使大学生不满足岗位需求,使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应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忽视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不能顺利找到工作,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楚,致使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态找工作,适应能力比较差。针对这一现状,以下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2 基于需求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适应培养
2.1 高校应定位培养大学生,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
要想解决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问题,高校应定位培养大学生,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位大学生的发展方向,根据教学目标,定位大学生的职位,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使大学生有自信心面对就业压力,充分体现出定位培养大学生的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加强大学生的各项技能,要求大学生完成各个学业和考核,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应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并正确定位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依据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大学生都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运用能力,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更加适应岗位,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
2.2 根据岗位需求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对于近些年大学生就业不高的问题,各个高校应更根据岗位需求培养大学生,积极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清楚岗位要求,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具备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大学生。为此,要全面掌握各个岗位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去实习,锻炼学生的岗位使用能力,使大学生提前了解岗位的要求,为大学生日后更好的工作积累经验,渐渐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既满足岗位需求,又能快速适应岗位,充分体现出结合岗位要求培养大学生是非常的,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3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当前,高校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依据社会发展按照专业课程,综合考虑到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用到,如果一味地追求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结合社会需求设计专业,就会导致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使大学生失去就业的自信心。因此,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内容不能过于形式化,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布置教学目标,推动大学生朝着目标努力奋斗,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并且,还应注重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大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所选择的岗位会更多,从而逐渐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4 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
现阶段高校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并注重引导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去制定发展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不能制定不符合实际的计划。为此,学校应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意见,分析大学生的自身的情况,传授就业知识,告知大学生应与就业单位签署劳动合同,并宣讲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学会设计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清楚自己应选择什么样的岗位,从而促使大学生顺利工作。
3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应以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依据岗位需求培养大学生,促使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为大学生日后更好的工作提前做好准确,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并且,依据大学生的自身情况,引导大学社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推动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和就业。
【参考文献】
[1]肖干.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频繁“跳槽”现象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4,(03):84-88+83.
[2]谢润慧,蒋霜楠,黄叶,宋姣,张小燕.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适应与自我培养现状调查分析——以会计专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08):104-106.
[3]侯芬.新进大学生员工在职业适应期的心理危机管理——基于组织社会化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03):51-53.
[4]周玉成.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情绪智力及其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
[5]薛艳.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工作稳定性特征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學,2007.
[6]张华.完善就业市场与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思考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6):53-54.
[7]陈艳梅.责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251-2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