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张謇家规家训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张謇家规家训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邵俊秋

【摘 要】张謇家规家训根植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伦理道德资源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正面临诸多问题,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张謇家规家训中强调的爱国敬业、廉洁奉公、仁爱孝悌、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张謇的家庭教育理论实践对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仍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謇;家规家训;公民道德建设

家规与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表达了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则是关于家庭关系与社会活动的具体规范,二者都是家教的具体方式。运用家规家训教诫子孙后代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规家训历来受到重视。经过几千年沉积,我国传统家规家训资源丰富,主要体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从价值取向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仁爱、义利、礼信和智慧四个方面。尽管时代变迁,中国优秀的传统家规家训,仍然是中国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1 张謇家规家训的内涵

近代教育家、实业家张謇的家规家训不仅是江海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家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秀的德育思想滋养了张謇家族的后代,对南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虽历经百年依然熠熠生辉。张謇尽管老来得子,但他从不宠溺,而是严加管教。在其子张孝若求学离开家后,张謇一直与其保持频繁通信联系,督促学业,教育品行。1921年,时年69岁的张謇亲自题写并请人镌刻《家诫碑》,精选刘向、诸葛亮、颜之推等7位名人的诫子语录,从修身、立志、治学、为人、处世等方面告诫子孙做人须有善心、虚心、恒心和忠心,其家训中所包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好契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的内涵。简单来说,张謇家规家训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发扬仁爱孝悌、博爱大众的善心

张謇对儿子日常行为的规范中始终贯穿儒家文化提倡的孝悌之美德。“儿今午不告父即去校,父大不放心,令人各处寻视,此可知《礼记》:‘出必告,返必面之为孝。”“儿亦可知自重以尽孝矣。”在《儿子怡祖字说》中张謇从起名“孝若”的深刻含义说起,希望儿子孝敬长辈,不辜负祖父辈的深切期望。张謇规定儿子经常给父亲写信、寄诗,及时沟通汇报在外求学工作情况,其实这也是晚辈向长辈尽孝的有效方式。

张謇将慈善公益活动当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他的“仁爱”精神。他教育张孝若“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儿需记之。”“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张謇将自己的纱厂取名为大生纱厂即包含“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涵义。张謇在南通先后建立了养老院、育婴堂、盲哑学校、医院等福利保障设施,为南通慈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

(2)保持戒骄戒躁、谦逊谨慎的虚心

张謇一生创办诸多实体,手笔之大、影响之远,世所罕有,究其初源,于每一件人生大计,他无不谨思慎行。张謇十分赞赏董仲舒与刘向关于祸福相互转化的观念,希望后人牢记古训,谨慎行事。“儿须是平心慎语,爱身重名。”“外间谣言日多,坏人日众,儿慎言慎行。”“世变纷纷不定,居家做人总宜和厚俭慎。”“世道人心实不堪问,儿在外务须择交。设有所闻,少发议论,议论高,招人忌;议论鄙陋,惹人訾。”1922年北京政府任命张孝若为考察欧美日九国实业专使。此行目的主要是学习、观摩西方经济制度,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行程之中, 张容常常写信教导他如何待人接物。在拜见各国元首要人时“务须诚笃谦谨”,以礼相待, 不卑不亢。与人谈话“不可有盈满之色,高兴之态,夸大之语。”不是确信的事,不要立即发表议论看法。“到处应酬勿杂,广众说话勿多。”“勿轻听人上条陈,出主意,说政治。稳静第一。”在张謇谆谆教导下,张孝若继承了父亲稳健低调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日后担任重要职务时尽显谦谦君子的儒雅风范。

(3)坚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恒心

张謇在《家诫碑》中引用名人名录,要求子孙后代修炼身心,“养成一种高尚静远沉毅之风,不至堕人浮嚣浅薄诞妄之路”。他强调“凡学之道,以静为轨。”“勤学须有恒,不可或作或辍。”有一次,张謇收到儿子的信,发现笔迹不对十分气愤,当即回信,“儿所不会做者,交德润做。儿能做者,须自己做,切勿习懒。……现在寄父之讯,尚托人写,是渐渐向懒,此大病也。儿须痛改!”足见张謇对儿子治学态度的重视。张謇出生小农人家,从小就受到淳朴家风的影响,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到南通赶考时为节省住宿费睡在鼓楼里稻草上。中状元后生活依然节俭,吃饭时发现稻壳、稗子从不吐掉,将壳剥去送进嘴里吃下。衣服穿坏了才换新的,每顿饭一荤一素一汤,没有特殊的客人不加菜。张謇创办实业所得不为私利,而尽数用于有益于社会和民众之事。他常说:“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须节省。”张謇儿媳陈石云曾说:“翁起居不求适意,饮食不求丰美。……用钱于公益教育,虽千万不介意;不当用,虽寸钉断铁亦所爱惜。平时教人必勤俭刻苦。”

(4)崇尚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忠心

诚实守信是张謇创办实业,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创办大生纱厂时,资金周转十分困难,但给股东的官利却分文不少,也不拖欠。张謇规定必须用最优质的棉花纺出最优质的纱,如果有人马虎或者掺假,他一定重罚不饶,决不准以次充好。大生纱厂出品的“魁星牌”棉纱品质好,牌子响,信誉高,销量好。他曾经教育儿子:“儿经今年之阅历,当悟人生信用,做事作人一而二二而一,若人格无亏,则事即艰厄,不至失败,即失败而非堕落。反是则事败而人随之矣。”张謇认为不追求奢侈腐化的生活,才不至于贪污受贿,才能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受他人牵制。在张謇的悉心培养下, 步人政界的张孝若真正做到了廉洁奉公,洁身自好。张孝若曾经说过:“我虽接近政权几年,但从无不正当的结合,或不可告人的隐事,金钱界限,毫不含混,清白自持,力保人格。” 张謇也说过,“我难得有一个和我一样不爱财的儿子”。endprint

由于张謇教子有方,张孝若成了张謇的的得力助手、国家的栋梁之才。张謇去世后他继承父志,承担起经营建设南通大业,一心为救国救民办实事,不惜以当时自家应得的红利和私蓄补平父亲张謇为地方所建企事业的经济积欠,从而为南通诸多企事业的发展扫清障碍。他先后被选为南通大学校长、南通医科大学校长、大生纱厂董事长、大达轮船公司总经理、淮南各盐垦公司常务董事长、通崇海泰总商会主席、大陆报馆董事等职,发挥才能延续张謇伟业。

2 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公民道德建设也取得可喜成绩。2001年党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增加个人品德的要求。可以说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日益走向规范化,中国公民的素质也在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然而,经济优先增长,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公民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不和谐现象。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动摇,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

(1)违背社会公德、践踏公共秩序的现象层见叠出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是社会交往、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公民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比如,公共场所不讲秩序、大声喧哗、高声谩骂、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都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近年来媒体报道的有违社会公德的新闻事件一次次挑战着大众的道德底线:为出行带来便捷的共享单车遭遇野蛮使用和人为破坏的现象让人愤慨;女博士无视机场登机规定掌掴机场工作人员的蛮横令人咋舌;小悦悦遭遇汽车碾压,18位路人视而不见的冷漠让人痛心;无视公园管理规定遭遇老虎袭击的惨剧令人惋惜。这些事件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恶化了社会风气。社会公德是为了让所有人公平享受某种资源或待遇而设置的规则。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归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人缺乏规则意识,凡事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而不是规则去执行。当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绕过社会规则,优先满足自我需求。在中国,违反社会公德付出的代价很小甚至没有,这就更助长了一部分人不顾他人感受逾越道德界限的行为。

(2)职业操守失范,责任担当缺失的问题司空见惯

当今社会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思想影响着部分人的职业观,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手中职权作出违背道义的事情。如少数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行贿受贿、权钱交易;部分新闻工作者见利忘义,搞有偿新闻、虚假新闻,误导视听;某幼儿教师缺乏爱心耐心责任心,体罚甚至虐待儿童;黑导游强迫游客缴纳费用甚至对游客大打出手。黑心作坊为追逐利润制假贩假,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健康和生命。从假烟假酒到毒大米地沟油,从苏丹红到瘦肉精毒胶囊,从人们的食品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所有这些缺乏职业操守的根本原因是道德和信仰的缺失。在经济高速发展、风尚变换的时代,人们开始无所适从,明亮的眼睛逐渐迷茫。当巨大的利益放在面前垂手可得,信仰变得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3)家规教育失职,言传身教缺位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转型时期,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自由、民主、平等的家庭意识逐步增强,绝大多数家长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他们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越来越重视。不过,我们还要看到有些父母不仅没有起到正面教化作用,甚至还成为孩子的反面教材,对自己和孩子实行双重的标准: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家长却沉迷于手机;要求孩子遵守公共道德,大人却带头乱闯红灯;一边教育孩子要勤劳,一边却将所有家务交给老人包办;还有些父母只重视孩子成绩,忽略对其德育的培养,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购买名牌衣服玩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为培养优秀的下一代,我们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为孩子做好榜样,不让孩子输在道德的起跑线上;作为家庭成员,我们要扮演好每一个家庭角色,与其他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营造健康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

3 张謇家规家训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张謇家训家规仍然是提升当代公民道德素质的肥沃土壤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科学运用到公民道德建设当中,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水平。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张謇家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依旧迸发出强劲生命力,其时代价值不容忽视。张謇认为《论语》、《孟子》“信得一二语,便终身受用不尽”。在他给张孝若的家书中,时时可见代表儒家道统的经典名言,期望儿子能够成为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人。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伟大事业正在加紧推行中,汲取张謇家规家训以及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教化的营养,挖掘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是提升中国公民道德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一棵树苗的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加以滋养,同样,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也必须依靠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强大而深厚的根基,才能生根、发芽,最终结出累累果实。

(2)张謇家规家训所提倡的道德观正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质所缺失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诚信缺失现象突出,制假售假现象蔓延,造成严重社会危害。一些人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对职责内工作马马虎虎能推则推。少数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甚至以权谋利,中饱私囊,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扭转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素养、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人们的民族精神、提升中国公民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张謇家规家训蕴含的道德观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所提倡的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忠于国家、廉洁奉公等道德规范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今社会我国公民道德素质所缺失的部分。无论是张謇精神还是张謇用于教诫子孙的家规家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无不闪烁人性的光辉,彰显高尚的情怀。张謇的诚信精神是其创办实业获得成功的主要秘诀,他的仁爱精神是其开办慈善机构的内在要因,他的爱国情怀是其将实业所得悉数用于建设南通教育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从张謇身上深切感受到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怀,以及“忠信笃敬、诚信廉公”的高尚情操。endprint

(3)张謇家规家训中所蕴含的家教理念与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第一阵地的目标是相吻合的

公民道德建设要从儿童教育抓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因此家庭教育仍是公民素质教育的第一阵地。家庭教育搞好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自然有了坚实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是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同样,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饱满的激情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伟大目标。在家庭教育方面,张謇的做法非常值得现在的父母们学习。张謇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他开办家塾,聘请教师为儿子实施幼教,讲授国文、英文、数学,并亲自教儿子传统国学。张孝若出去游学,张謇便以书信为载体督促其学业,教育其品行。晚年的张謇设立家诫碑,教育子孙后代如何恐惧敬事、修身立德、忠信勤俭乃至读书处世,每一条诫子名言都饱含深刻道理,以期子孙进出之间耳濡目染,反复自省加以内化,从而达到促进道德提升的目的。张謇将道德规范以书信和家训的形式呈现,将道德规范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做法值得借鉴。张孝若说过:“我家有一种安贫乐道、独立自重的家风,我曾祖传之祖父,祖父再传予我父,真所谓水有源,木有根。”

中国优秀的家规家训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是中华伦理道德文化的精髓,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深刻认识和努力传承以张謇家规家训为代表的中华家规家训文化是当今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每个家庭教育下一代的重要范本。我们应该学习家规家训,继承传统文化,树立良好家风,提高道德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梦想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中国家规[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337.

[2]张静莉,钱海婷.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论域及其启示[J].求索,2013(3):243-245.

[3]沙银芬,张廷栖.张誊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J].南通大学学报,2006(4):45-48.

[4]石静.张謇和张孝若的父子情[J].民国春秋,2000(4):41-43.

[5]黄明理,姜迎春,郭榛树.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2):3-12.

[6]孙兰英,盧婉婷. 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 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0-83.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8406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