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视界

《内经》“治未病”思想在社区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析

《内经》“治未病”思想在社区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析

王萍丽

【摘 要】慢性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主要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引起。在《内经》"治未病"的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调摄情志、调节饮食、适宜运动、顺应四时阴阳、中医护理技术等中医护理方法指导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生活方式,能有效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治未病;慢性病;中医护理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的变化,由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发病率显著增加,既威胁居民健康,还导致病痛、伤残和昂贵的医疗费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是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这也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早在两千年前,《内经》就已经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与慢性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一致。本文通过阐述《内经》中"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及具体的应用,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1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并在《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素问·评热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正气是疾病的决定性因素。后世医家对“治未病”思想和保养正气的方法行了大量的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如《金匮要略》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提出要注重养生,保养正气,预防疾病的具体措施。

2 “治未病”思想在社区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2.1 调摄七情,精神内守

七情是人类对外界事件及机体内环境变化产生的情绪、情感反映及认知过程,属正常精神活动范围。《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说明七情是脏腑活动的产物。如果七情反应过于强烈、突然,或消极的情感活动持续过久,就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七情过度,常可伤及内脏,并在《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进一步说明七情过度,还可导致气的运行失常。如年老气血亏虚之人,如遇忧思恼怒,可致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脑髓神机受损而发为中风。因此,年迈体虚之人,尤应重视调摄情志,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行各业压力无处不在,人们应学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即胸怀宽广,少私寡欲,随遇而安,有利于气血调和,五脏安和,却病延年。

2.2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饮食物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根据食物的四性、五味特点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给予适宜的饮食既可补充营养,又可调整阴阳平衡,防止疾病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如果五味偏嗜,就会损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因此,人们应该遵循《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的“食饮有节”原则,做到以下几点:1)食量适宜,避免暴饮暴食或摄入不足。否则《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2)饮食宜合理搭配。《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说明食物应多样化,谷、果、肉、菜应合理搭配,并且四性或五味也要调和。3)饮食宜冷热适宜,生冷之物损伤肠胃,《灵枢·肺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而且容易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形寒饮冷则伤肺”。第四,应因人、因时和因地制宜。体质属寒者,宜食热性食物;体质屬热者,宜食凉性食物,忌辛辣烟酒。春季以疏肝养肝为主,忌酸涩;夏季以祛暑生津为主,忌贪食生冷、油腻之品。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宜食温阳散寒,生津润燥之品。

2.3 劳逸适度,和于术数

劳和逸都是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适度的活动有利于畅通气血,活动筋骨,增强体质;适度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过劳包括体劳和房劳,会伤及脏腑,成为致病原因。《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提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老年人气血渐衰,尤应注意劳逸适度,慎防劳伤。过度安逸,肌肉筋骨活动过少,使人气血运行不畅,脾胃消化机能减退,常引起食欲减退、身体软弱无力,抵抗力下降。同时筋骨肌肉日久不用,必然会“用进废退”,肢体痿弱无力或肥胖臃肿,动则气喘、心悸。因此加强锻炼,持之以恒,促使血脉流通,关节灵活,气机条畅,就能收到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的效果。我国古代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导引术、吐纳法、气功等都是锻炼的好方法。另外,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和体力状况,选择游泳、跑步、健身操、登山等运动项目加以锻炼。

2.4 顺应四时调阴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必然会受到自然变化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说明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根本,人们应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调节作息时间、情志活动、饮食安排、形体活动,使之与自然界的阴阳有序消长、万物生长收藏相统一,达到补养真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以夏季气候变化为例,“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生长。夏应心气,暑性炎热,易于耗气伤津,损伤心阳,故夏季宜多食清心泻火,清热解暑之品,如苦瓜、菊花茶、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等,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冰水、生冷瓜果等。锻炼宜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不宜过于激烈,以防耗阴伤阳。情志宜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厌倦之心,以使阳气宣散于外。若逆之,就会发病,如“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2.5 施术用药,养生保健

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中医还有服用药膳的传统。药膳是指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寓药于食”, 根据个人体质,辨证施食,既可以发挥食物的营养价值,又可以调节体质,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如拔罐、艾灸、针刺、穴位按摩、耳穴贴压、中药熏洗、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等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条畅气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增强正气,预防疾病的功效,因其具有简、便、验、廉、效的特点,深受群众的喜爱,尤其适合在社区开展应用。

3 治未病思想在社区慢性病护理中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通过精神调摄、饮食、运动、等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可以消除或减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气血调和,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治未病”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开展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治未病”工作模式和方法,制定个体化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慢性病方面的潜力,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8413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