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 朱丽丽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育的价值越发突出,并上升到战略发展层次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其对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 群建设是当前课程建设的主流方向,其宗旨是将内容相关的若干门课程整合成一个组群,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基 于对课程群的概念解读,重点就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导向原则及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 课程群建设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a)-0148-02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群是师生围绕某一教育问题或现象而共同创造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的研究活动。生物技术作为现代生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当普范,相关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加强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相关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和热议。
1 课程群的概念解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创新改革,课程群建设作为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推动了学校课程的全面优化整合,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热议。对课程群内涵概念的确定,直接反映了对课程群建设的理论认知深度,进而引领着实践发展方向,因而倍显重要。现阶段而言,学术界对课程群概念的认定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并从不同方面做出了阐述,其中影响深刻具有代表性的有:范守信教授认为,课程群是某一科学内诸多课程的集合,是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够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课程群体;王嘉才表述为,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技术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系统。本文基于对前人的种种理论借鉴认为,课程群建设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所要求的学生认知结构,并未有科研取向。同时,课程群建设并不应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需要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诸多方面有逻辑关系的课程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动态课程体系。
2 课程群建设基本导向原则
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并非一蹴而就,讲求科学合理性,既要遵循课程开发一般规律,又需考虑其自身特殊性,以保证良好收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导向原则包括人本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其具体表述如下。
2.1 人本性原则
素质教育背景下,以生为本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现已灌入到高校系列工作体系中。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亦须遵循人本性原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把满足其需求作为最终的建设目标,以辅助学生更加完善的学习。同时,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职能定位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还需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建设。对此,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学生观以及职业观等,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资源,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人本性原则导向下的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应有机地将教与学整合在一起,促进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交际关系,进而将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2 自主性原则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高校办学特色及思想理念上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在具体的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 群建设实践中,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遵循自主性原则,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上文对课程群概念的解读,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的实质就是将课程群内所有的课程紧密关联在一起,通过系列统筹优化举措,创设富有本土特色的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体系,最终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既有教学资源,联合其他教育力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手段创建创新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繁荣向上。
2.3 系统性原则
如上所述,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最终形成一个动態的课程体系,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根据系统学理论,任何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合而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的每个要素本身,都自成一个系统,系统和要素通过结构而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性原则的基本内涵要求是,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整个系统的平衡状态。从这个维度上讲,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应注重课程整体与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立足整体目标导向,优化各课程要素构成,包括知识、方法、评价等,以保证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亦是经过系统思考和完整规划,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整合的过程。
3 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的建设策略
新时期,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是该类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对各相关构成要素提出了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以课程群建设原则为导向,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 加强师资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发思考。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社会竞争的核心,其培育发展越发重要。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刻认知人才发展的本质,并加速创新改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同时,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的参与者,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具体践行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营设开放、自由、独立的学习思考空间,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关心关爱学生思想情况,通过彼此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交流,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实效。同时,教师还需从整体效果出发,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彼此间的交际沟通,避免课程重复建设,打造更具科学性和相互补充的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提高素质三方面入手,提高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3.2 丰富课程资源
在以往的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虽开设了许多与工程类相关的课程,但其彼此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部分课程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如生物制药技术课程里面的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则有相应的内容重复。对此,教师应注重对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的综合分析,重新优化内容设置,将教学模块内部的知识连贯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减少由此引发的学生枯燥感。同时,还需改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体系,适当减少理论知识课程比例,重视理实一体化建设,重新回归到应用的轨道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丰富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素材架构,讲解该门课程的发展历史,适当延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他们触类旁通的能力。另外,教师还需注重工程案例的融入,以真实的案例场景为基础,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3.3 创新教学方法
实践经验表明,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最终教学效果。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优化,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深度挖掘了其潜能。新时期,高校必须要适应教学理念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点,创新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在课堂讲授缓解,教师可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入其中,并设计相应探究性课题,组织学生协作讨论,扎实其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培養锻炼他们各方面能力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高校还需加强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充分集整各类优质资源,共同建设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以定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如此将会对高等教育发展增添极大助力。
3.4 完善考评机制
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精准的信息导向,应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以保证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具体而言,完善的考评机制应针对师资队伍、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开展,并设置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指引教师自我完善,帮助他们认清教学效果,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高校可成立专门的考评督导小组,以当堂听课、学生座谈、网上评教等方式,全方位了解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组织优化提供依据。同时,完善的考评机制应采用多元化的反馈方式,强调即刻评价与阶段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等相结合,确保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评价真实、客观、全面,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的努力方向。基于课程群内部构成要素的有效互动,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教学必将取得良好的收效。
4 结语
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具体践行中,高校及教师应立足整体目标,注重课程群各相关构成要素的联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和参与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建设高校生物技术工程类课程群的策略或建议。
参考文献
[1]亓英丽,毕华林,姜言霞.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本硕一体化”化学教育课程群构建[J].大学化学,2018,33(5):18-23.
[2]李正鹏,史钧,祝嫦巍,等.应用型本科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J].广东化工,2018,45(1):228,236.
[3]张弘弛.生物工程专业发酵工程课程群构建的探索[J].山东化工,2018,47(1):115-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