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杰 张宝星 刘文松 陈永祥 凌怡珍 林松柱 黄铁锐
摘 要:针对自然灾害、电力应急抢修,短时补网以及网络容量扩充等突发情况,对应急通信保障的要求。对现有应急通信保障体系设备进行分析,指出便携式移动应急基站装备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便携式移动应急基站装备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关键词:一体化基站 产品原理 组网方式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c)-0017-02
一体化基站应急系统是电网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电网应急专网的基础覆盖系统,其对应用侧与应急中心的调度系统、网管系统、第三方系统对接,对下与应急工作人员使用的终端相连,为电网应急专网提供主要覆盖,是应急指挥、终端调度、业务处理主要承载,对于建立、应用覆盖全面、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供基础承载,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应急抢修事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迅速、灵活、及时高效地部署应急通信网络、能快速提升热点和盲点覆盖网络容量和质量。作为PDT 基站系列的补充,一体化基站完善了移动应急情况下的解决方案。
1 一体化基站产品介绍
一体化基站系列产品,采用新的基站硬件架构设计,是用来填补目前PDT/DMR大集群组网中,车载、便携及临时组网方面产品和方案缺失而开发的产品系列。一体化基站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分为室外抱杆/悬挂式、车载式以及便携式3种。室外抱杆/悬挂式与便携式外观如图1所示。
2 产品定位
一体化基站是PDT系列产品的补充,用户对象主要是公安、消防、运营商、电力等行业的PDT用户。另外,一体化基站相较于常规的PDT基站,其成本更低、技术更先进,在很多情况下可替代现有基站。一体化基站有3种不同的应用方式相对应的是3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及用户群体。
室外抱杆/悬挂式主要应用于室外快速安装部署和防水防尘防雷的能力。用户群体主要是有固定信号覆盖区域的场馆赛事组织、安保等;车载式主要应用在应急通信车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针对运营商,电力、应急办等单位的应急抢修,公共安全行业的应急组网等应用场景而开发的应用模式。便携地面单站式主要应用于野外、地下室和在地质自然灾害救援等对信号覆盖距离要求偏低场景。该应用方式可实现快速安装、拆卸,用拉杆箱装载的一体化基站便于运输。
3 产品特点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及时高效地部署应急通信网络、能快速提升热点和盲点覆盖网络容量和质量。作为PDT基站系列的补充,一体化基站完善了移动应急情况下的解决方案,提升整体产品的竞争力。
一体化基站的特点如下。
(1)体积小、功耗低、可移动性好,易于装配,可从容应对多种恶劣的运输环境。
(2)采用多载波技术和SDR技术,最大支持八载波,且支持通过软件任意修改频点(5MHz带宽内)和发射功率。
(3)内无风扇单元,采用高级导热材料解决散热问题。
(4)在硬件上,具有高集成性,降低了成本并实现灵活部署。
(5)在软件上,支持PDT系统现有的大部分功能。
4 产品原理
一体化基站采用多载波技术,共包含4个接收通道(Rx0、Rx1、RxD0、RxD1)和2个发射通道(Tx0、Tx1,发射功率为50W),每个通道可容纳4个载频,故一体机整机最大可支持8载频配置,也可通過软件实现二分集、三分集以提升信号的接收质量,如图2所示。
5 组网方式
一体机组网方式有3种:单站工作、多站互联组网和接入PDT大网。
5.1 单站工作
一体机作为单站独立组网时,需要先通过核心网服务器和网管,对用户进行开户,开户完成后方可独立工作于单站模式。如果需要外接网管时,则需要增加交换机/路由器、核心网服务器。如果需要外接调度、录音、MPT 网关、同播网关等有线设备时,则需要增加交换机/路由器、核心网服务器、MTU 配置,如图3所示。
5.2 多站组网
一体机支持双光口,可以做有线网络级联,且支持外接无线链路设备(通过光口与微波/卫星设备对接)。组网结构有星型、链式和混合结构。
(1)星型组网:支持所有设备接入核心网交换机/路由器。
(2)链式组网:一个基站连接到核心网,另外一个基站通过有线(仅支持同时级联一个基站)连接到这个基站通过这个基站的网卡转到核心网,与核心网连接。
(3)混合组网:同时有星型组网和链式组网网络。
多站互联必须要借助外置核心网服务器,当需要调度通话时还需要添置MTU,有线侧应用服务器和网关通过核心网服务器接入,如图4所示。
5.3 接入PDT大网
一体化基站支持与PDT标准基站的混合组网。一体化基站能接入到PDT大网中;同时,在一体化基站自己的多站组网系统中,也支持 PDT 标准基站的接入,如如4所示。
参考文献
[1]胡海波.无线异构网络发展综述[J].现代电信科技, 2009,39(12):19-22.
[2]吴军力,滕勇,尹长川,等.自适应技术在后3G中的应用[J]. 现代电信科技,2003(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