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贤
摘 要:阅读是英语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英语习语由于其特点和所具有的文化背景成为阅读中的制约性因素。本文通过对阅读中的制约因素、英语习语的特点进行分析,探寻在阅读中降低英语习语制约的方法:即树立习语意识,特别引入习语,注重挖掘文化背景和英语习语先入为主原则。
关键词:阅读 英语习语 制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c)-0167-02
阅读在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的获得大部分来自阅读。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英语的掌控能力。笔者在对三本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制约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认识或不熟悉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其中尤其以大词、特殊的否定式、特殊的句型以及不常见的时态为主。
(2)缺乏对欧美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如宗教、风俗、政治经济等。
(3)不熟悉习语或者根本对习语没有任何认识。
上述第一点中所列各项固然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制约, 然而对欧美国家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和不熟悉习语所造成的制约程度更甚。三点制约因素彼此又互有交叉,习语本身蕴含文化背景者数量较多,而此类习语也最容易为学生的理解制造障碍。因此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最大程度降低英语习语所造成的阅读障碍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和实用意义,而为达此目的,需要我们首先对习语的特性有所了解。
英语习语在结构上常以短语或句子形式出现,但在意义上却是独立的,习语所表达的意义同组成习语的词汇的意义往往是大相径庭。这一点我们从习语的定义上即可得出结论:“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1]比如习语“If the cap fits, wear it.”,表面上是说如果帽子合适,就带到头上, 而实际上所表达的意思是别人说的有道理就要听从,或者批评正确就必须接受。另以“Walls have ears.”为例,按照字面意思是说不通的,其实际意义为隔墙有耳,说话需谨慎。
英语习语的产生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选择的,因此带有历史性和民族性[2],有些是和其他民族语言中的惯用语相通的,比如“rub salt in a wound”,就和中文中的惯用语“往伤口上撒盐”是一致的;但大部分习语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想通,甚至完全不同,比如“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hand somebody a lemon”。
英语习语常常表达出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比如“the salt of the earth”就源于《圣经·马太福音》[3],本来是指耶稣的门徒,引申为社会中坚力量或者是高尚的人。“take silk”意指做皇室律师,因为皇室的律师在法庭上是身着丝绸长袍的。
英语习语的这些特点使得我们在降低习语所造成的阅读障碍过程中有规可循。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尽早向学生介绍习语,让学生树立起对习语的认识。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即使遇到了不认识的习语,也可以根据上下文结构和文章内容,大体上判断出哪一部分是习语,进而采取或忽略或猜测的应对策略,而不至于文意混淆、束手无策。
其次,在课堂上注重对习语的特别介绍,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课外内容引入课堂。这是因为在大学英语课文中包含习语数量不多,且比较零散,而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比如阅读教程和四六级考试的阅读部分)习语的使用不在少数。但将习语作为一个特别构成部分引入课堂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们必须认识到,习语本身数量庞大,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极为庞杂,无视其数量和背景及难易程度而大量引入课堂,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无论是从接受能力还是从实用角度(参加四六级考试)来说,都是无谓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必须遵循简单、实用、常见的原则,和分门别类的原则,亦即所介绍习语应是简单、实用、常见的习语,而且将习语划分为多种类别加以介绍。例如,有些习语和英语中颜色词汇相关,有的和动物类词汇相关,另外还有和人体部位、服装、植物、食物、日用品、数量、形状、金钱、时间等相关的习语,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和实用程度对这些习语分别进行介绍,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再次,上文中提到过习语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特点,因此在课堂上特意引入习语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背景资料,使得学生在日后阅读实践中不光提高处理习语所引起阅读障碍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处理非习语所引起阅读障碍的能力。比如包含颜色词汇的习语,中西方对于相同颜色的理解有同有异。以常见颜色black,blue,golden, green,pale,pink,purple,red,silver,white,yellow为例,中西方理解基本相同的颜色为:
Black
相关习语:be in sbs black books(失去好感,列入黑名单),black and white(白纸黑字,立据为凭),black ingratitude(忘恩負义的人),look on the black side(看到黑暗面,灰心丧气)。
对比:表现黯淡、败坏等负面意思,和汉语中黑色表现的意义相近。
Golden
相关习语:golden wedding(金婚),the Golden Age(黄金时代), the golden mean(古希腊伊壁鸩鲁学派主张的中庸之道), the golden rule(最明智,最好的告诫,出自《圣经·利未记》)。
对比:表现好的或者富贵的一面,和汉语中金色表现的意义相近。
Pale
相关习语:as pale as ashes(面色灰败,面无血色)
对比:表现的是苍白无力,和汉语中苍白表现的意义相近。
Pink
相关习语:in the pink(身体健康),the pink of perfection(完美无缺), be tickled pink(非常快乐)。
对比:表现的是健康快乐,和汉语中粉红表现的意义相近。
Purple
相关习语:be born in the purple(出身名门,生在帝王家), marry into the purple(同显贵联姻), purple with rage(气得脸色发紫)。
对比:表现的是富贵和地位以及脾气,和汉语中紫色表现的意义相近。
Silver
相关习语:silver wedding(银婚),born with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生于富贵之家),啊silver tongue(能言善辩)。
對比:表现好的或者富贵的意思,和汉语中银色表现的意义相近。
中西方理解同异各半的颜色为:
Blue
相关习语: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雳),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have the blues(沮丧,闷闷不乐),a true blue(忠诚的人),blue blood(贵族,名门)
对比:相近之处在于都表现蓝天大海,忧郁的情绪;不同之处在于表现地位、忠诚等。
White
相关习语:as white as milk(雪白), as white as sheet(面色苍白), hang out the white flag(举白旗投降), show the white feather(胆怯,害怕), 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mans burden(白人的责任,即拉迪亚德·基普林主张的白人殖民者有责任区教育和保护未开化的民族)。
对比:相近之处在于都表现纯洁干净及苍白无力,不同之处在于表示善意和白人至上。
Red
相关习语:a red-letter day(重要的日子,节日), go red(脸红,羞愧), paint the town red(大肆庆祝), red tape(繁文缛节), see red(生气,气红眼),a red herring(转移注意力的人或物)。
对比:相似之处在于表示害羞和气愤的情绪和热烈的气氛,差异也很明显。
中西方理解差异大的颜色为:
Green
相关习语: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 as green as grass(幼稚无知的), a green hand(新手), be green with envy(妒忌), have green fingers(有园艺技能), look green(看起来有病)。
对比:以差异为主。
Yellow
相关习语:show a yellow streak(表现胆怯,懦弱), turn yellow(胆怯,害怕), yellow dog(卑鄙可耻,胆怯的人), yellow press(报道低级,耸人听闻的报纸)
对比:以差异为主。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许多实用的习语,也能了解到其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差异背后的文化背景。 除此之外,还需要秉持英语习语先入为主原则:先学习英语习语,再对比英语习语和中文惯用语,以减少产生中式英语的几率。
参考文献
[1]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2]姜艳艳.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62-63.
[3]侯宁海.英语习语大典[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4]Judith Siefring.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Idioms(Second Ed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