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 要:产学研合作是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時,根据合作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了创新地方工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与地方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些想法和思路。
关键词:工科院校 产学研 合作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c)-0156-02
产学研合作是整合企业和高校研究力量、创新科技资源的一种做法,并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地方工科院校如何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使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已成为地方工科院校日益关注的问题。工科院校是强调以工为主,紧密联系地方实际需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优势学科建设,经过长期发展建设,具备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在某一区域内或某一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一定的工科优势。同时,地方工科院校面向地方企业,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这种区域性使地方工科院校的层次定位、专业确定和毕业生分配等都有相对明确的依据。也使得其在专业设置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能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尤其是区域的产业特色。现实中,由于历史及现实诸多制约因素,地方工科院校在科技产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很多方面面临激烈竞争,因此,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已成为他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
1 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这是影响高校和社会对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我国高校都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紧密联系的,高校的科学研究要与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要为社会服务。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两部分恰恰割裂开来。长期以来,高校的科技成果的价值大都是以获得政府的科研经费,发表论文数量来确定的,对教师的研究方向确立缺乏宏观上的指导,很多科研人员在研究的选题上,是在文献资料库中去找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2)校企缺少有效交流沟通,由于高校和企业的目标和定位的不同,制约了高校和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沟通渠道不畅,相互信任度不高,在知识产权和市场风险方面很难达成一致性意见。因此说,地方一般的工科院校与企业合作,找准双方合作的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方应立足长远,从实际需求出发,从小处着眼,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高, 加强合作,争取有关政策和经费支持。
(3)机制不灵活,现行的人事制度、劳动报酬和财务等法规条例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工程人员、高校科研人员投身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4)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也是产学研联合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高校科研资金不足,缺乏中试基地,企业也缺乏科技与开发资金,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地方大型企业的技术革新大多瞄准中科院系统、名牌高校等科研院所。与地方院校联系的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部分企业自身积累并不多,能够用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相对来说就更少,解决这些障碍和问题的关键是要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上进行尝试,勇于探索。
2 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1)转变观念,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在保证正常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要重视并加强科研实力的提高,要鼓励一部分教师从事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条件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中去,一方面教师可以学到一定的工程经验,为将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确定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为地方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政策上,高校要让这部分教师同教学一线人员享有同等待遇,乃至适当政策倾斜;企业也要克服目光短浅、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的行为,整合有效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如共建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进行联合科技攻关,积极争取政府的科技经费投入。
(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为纽带的新型合作机制。政府可以拨出产学研合作专向引导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作用,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发挥高校的科研先导作用,加强官产学研的结合,政府在制定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合作项目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高校要着眼高新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提供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企业要着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3)建立市场为导向,利益为纽带,注重互补合作,大家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组织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合作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体现科研人员的自身价值,不过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注重各合作主体间的优势互补,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和合理、有效的配置。
(4)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①大学科技园模式。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通过科技园,大学的技术、人才和知识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辐射,从而推动地方各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同时也将提升大学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模式。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是为了建立高效和稳定的合作模式,是科技合作的新趋势,也是校企紧密合作的主要形式。高校通过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实现优势互补,走向双赢,使高校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这一模式已经得到国内外许多高校实践的验证,是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合作高效模式。
③“3+X”合作模式。“3+x”模式是指地处经济欠发达、科技智力开发不足的落后地区为实现科技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以地方高校为基地,利用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院所科技人才智库,与地方企业合作,实现科技在应用中创造价值,在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项目开发研究团队,形成应用研究、技术孵化、工程化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发展机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撑。
④产学研专项合作基金模式。产学研合作除需要技術和人才支撑外,还要有合作的运行资金,可由政府牵头,高校和企业或高校、政府和企业各自按一定比例出资设立产学研合作运行基金,专门成立管理部门负责该项基金的融资和运作,制订基金使用的相关管理办法,保证科技人员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最基本的人员劳务费等其他必需开支,消除了合作的前期顾虑。
⑤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其主要职能,但按照现行的模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高校教师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直接给学生授课,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具体的工程经验,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具有前沿的理论研究,先进的仪器设备,企业中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他们也需要到高校进行继续深造,高校和企业之问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高校和企业可以用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建攻关组等联合培养人才。通过优势互补,打通人才流通的界限,高校可为企业培养人才、培训人才,并配合地方企业集群和重点企业的发展需要,为他们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共建实习中心,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满足地方科技人才的需要。
⑥创建高校与企业联系制度。高校要与企业展开深层次合作,还要建立定期、不定期联系制度,加强交流,以项目为抓手,整合资源,凝聚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高校方可安排专家定期为企业作报告,共同讨论实际生产中工程、管理问题,探寻前沿研究课题,为企业提供实际需要的研究成果,开设企业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成立科研攻关,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等。
参考文献
[1]周跃,吴瑜,张晓龙.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8):66.
[2]曾裕斐,陈米宋,常媛,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8(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