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科技资讯

关于体育院校“辅导员制”管理模式的研究

关于体育院校“辅导员制”管理模式的研究

喻菊 刘怡然

摘 要:体育院校作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场所,所培养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体育专业素质,同时还应该具备健全的心理和符合社会主义国家需求的思想素养。“辅导员制”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广泛运用的学生管理模式,在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学生管理中应用的这一模式,也面临了极大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对体育院校“辅导员制”管理模式展开研究,指出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院校 辅导员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a)-0232-03

Abstract: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units for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Sports talents should not only have good sports professional quality, but also should have perfect psychology. As a widely used student management mode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ounselor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personnel training in China. However, with the changing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model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Counselor System" in sports colleges, and points out the optimiz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

Key Words:Sports College;Counselor;Management model

所谓“辅导员”就是基于“辅”“导”从思想、学习乃至具体行为层面,对大学生提供辅助、指导、引导的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词典》解释为:在院校内指导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1]。辅导员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我国高校体系来说举足轻重[2]。教育部令24号文件内明确指出,辅导员制度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日常学生的组织、管理、行为指导的重要意义,同时要求辅导员努力变成学生的好友导师[3]。“辅导员制”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特有的学生管理模式,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一项,是基于我国特殊状况的,以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素质、塑造学生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所有要则、制度、规范、程序、规则的总和。“辅导员制”管理模式中不仅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目标、任务、原则,同时对辅导员团队的建设和具体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并体现了辅导员团队本身乃至大学生的思想和未来追求。

1 体育院校“辅导员制”管理模式的作用和必要性

体育院校作为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学生管理制度,是我国颇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在过去数十年内,这一管理模式在体育院校的学生培养、思想素质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了这一模式的重要性以及突出作用。然而随着当下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国内加速变革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成才、成长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环境分析,这一制度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凸显了这一制度对于体育院校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首先,“辅导员制”管理模式是体育院校学生成才的保证。建立这一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多种素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思想层面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辅导员制”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其次,“辅导员制”管理模式是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意识教育的途径。根据制度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辅导员通过开展各种工作和教育活动,保证大学生团体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认同社会主义科学思想观念,树立正确“三观”;并通过正面引导和纠正偏误行为,使得观念与意识外化变成内化的长期行为习惯[5]。最后,“辅导员制”管理模式是体育院校校园稳定的关键保障。“辅导员制”管理模式中包含了大量的规范制度,保证体育院校大学生在规范框架中进行学习与生活,它扮演着特殊角色,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保证校园内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因此,辅导员制度有效规范管理者、学生和辅导员的行为,协调多方权益,为校园的稳定、安全、和谐做出突出贡献。

2 体育院校“辅导员制”管理模式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辅导员与学生信息掌握的现状。以前辅导员团体相比学生掌握更多信息,能够借助这一优势对学生展开有效教育和引导,但是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优势地位逐渐日趋平等,以前辅导员依赖于党政与管理体系始终处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优势地位,而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被引导过程中处于被动劣势。而现代具有个性鲜明的大学生在与辅导员互动过程中,具备更强的个体独立需求,这就要求“辅导员制”管理模式必须随之改变。在此背景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开展有效的“辅导”工作,也成为当下“辅导员制”管理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辅导员角色定位跟不上时代发展,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晰。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的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更高的工作任务与要求,不但需要面对学校诸多组织与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還要为广大学生的多元需求而服务;不仅要给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引导和思政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以及就业等问题。太多的责任与极大的压力,让很多辅导员无所适从,且在体育院校系统中辅导员往往接受校党委和院系双重领导,人事与绩效考评存在多重管理问题,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负担过重,辅导员更多扮演了“保姆”与“警察”的角色上,职责分工不明晰,导致辅导员工任务繁杂且重,没有更多精力对学生的思想、就业、心理和创业层面提供辅导,还远不能满足学校和组织提出的诸多工作要求,与设定目标仍有不小差距[6]。

其次,辅导员年龄偏低,心理素质欠佳。当前各大高校辅导员趋于年轻化趋势,大都是刚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本身也没有几年工作经验,工作过程中难免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同时,由于缺乏现实工作经验和理论指导,往往生搬硬套一些老辅导员的工作做法,从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层面的多元化和多层特征。加之繁琐的日常工作也很难给辅导员带来成就感,容易使得辅导员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难以给予学生较好的指导,往往还会损伤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给辅导员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巨大阻碍。

最后,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有力的制度规范和保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辅导员的引进缺乏完善的选拔人才制度,导致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不能承担更加专业复杂的工作,岗位的可替代性较高,无法适应日渐改变的形势[7];二是辅导员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完善的考评系统,不能有效激发辅导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认同感;三是辅导员发展方面缺乏提升、深造和发展的途径,没有开展此岗位的流动与动态平衡机制建设工作,导致辅导员岗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3 体育院校“辅导员制”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历史经验充分证明,“辅导员制”管理模式是符合我国特点,并且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体育院校以及学生本身需求的有效模式,同时针对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这一模式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优化。

3.1 优化“辅导员”角色定位

由于当前体育院校辅导员在管理体系中并未被塑造成较高专业水准的职业,因此,优化“辅导员制”管理模式必须从确立“辅导员”的专业性、职业化甚至专家化为核心,将辅导员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特殊作用的正式岗位设立,针对这一岗位人才进行有效培养、训练及提升,同时建立相关制度体系,才能够保证这一工作长期、有效开展[8]。同时,还需要激发辅导员团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在辅导员团队内部植入自我发展、提升、改进的“发动机”。

3.2 针对“辅导员制”建立完善的团队建设制度体系

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制”管理模式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辅导员团队的建设。因此,体育院校首先必须从岗位选聘职业准入开始,挑选不仅具有与体育院校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还同时具有专业辅导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员,并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入职培训。其次,应该根据校内辅导员专业辅导能力不足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例会、交流、培训何考核体系,突出强调学习、交流、培训和实践结果的考评,同时在公平合理的平台上对辅导员进行客观有效的考评。

3.3 辅导员自身需强化学习,组建学习型团队

体育院校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体育人才的质量[9],辅导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辅导、教育、服务、支持能力,灵活应对处置大学生面临的困难、困惑和难题,采取针对性的有效举措提供有效帮助。首先,体育院校辅导员必须正确认识“辅导员”这一职业,建立专家化发展目标,调动个人提升的内在动力;其次,辅导员在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及日常工作处理、调研能力等方面需不断提升,为学生成长成才全方面进行指导;最后,辅导员还需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利用辅导员论坛、微信群、QQ群等平台进行沟通、相互学习及思想交流,以此提高自身能力。

4 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院校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也面临了不少新问题。辅导员制度作为经过历史检验的特色产物,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素质、就业、成长的管理、支持、引导等多种工作融于一体,是符合我国情况能够满足国内体育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管理模式。体育院校和辅导员团队都应该立足于现实,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改进优化,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獻

[1]思想政治工作词典编委会.思想政治工作词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530.

[2]项群,王鑫.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扮演[J].中国科技信息,2011(2):216-217.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Z].2006-07-23.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2.

[5]韦冬雪.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过程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J].学术论坛,2008(2):189-192.

[6]严毛新.高校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现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64-66.

[7]孙艳淮.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94-96.

[8]姚智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探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9]汤岩.关于体育院校学生辅导员素质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4-11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9070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