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帅
摘 要:由于根据浓度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难以实现与总量控制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式的协调与统一,因此,该文首先介绍了总量控制下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并对大气总量控制技术支持系统展开了分析,以A-P值法为依据,构建窄烟云稀释矩阵反演模型,对总量控制区域的大气总量控制与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制定,并进行总允许排放量的测算。通过对各种排放允许量进行削减与调整后,结合总量控制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情况,明确具体的允许排放量,设定详细的排放源强度。
关键词:总量控制 大气环境 影响评价 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7(a)-0071-03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under Total Volume Control
LIU Jingshuai
(Yantai Qingmin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Ltd.,Yantai,Shandong Province,265400 China)
Abstract: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and unify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with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under the total amount control,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idea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ssessment under the total amount control, based on the A-P value method, a narrow cloud dilution matrix invers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the total amount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he total amount control area is reasonably formulated, and calculate the total allowable emissions. Through the reduction and adjustment of various emission allowances, combining with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the total amount control area, the specific emission allowances are defined, and the detailed emission source intensity is set.
Key Words: Total quantity contro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Technical support
在环境管理制度当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制度,历经多年的发展,该制度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效果。在经济建设进程不断加速的环境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当今社会的环境管理需求并不一致,基于此,对总量控制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技术支持系统展开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总量控制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思路
对大气环境进行影响评价的目的是预防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环境管理的工作内容是在项目建设与改建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近年来,在大气环境管理过程中,都是运用浓度控制法而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以往所依据的环境控制目标标准在消烟除尘设施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促进了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为燃料结构的改变以及燃煤工艺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传统的环境控制目标标准中未能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大气污染差异纳入考量,也未结合不同地区的气象特征等多种因素进行各地环境控制标准的确定,因此,该环境控制目标与地区的实际排放需求并不相符。
P值控制法的应用解决对污染源排放量的有效约束问题,然而此方法却难以实现对污染源密集度的有效控制,此控制方法在应用时需对P值进行频繁调整,基于此,其未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此控制法难以有效控制民用烟源及小规模的烟源。提高烟囱建设高度,虽对部分区域的环境污染有明显的缓解效果,然而在污染物排放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污染面积也更大,因此会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危害严重的酸雨现象。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传统的浓度控制法与P值控制法与当前的环境管理需求并不一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污染源越来越密集,出现了污染源分布不均、环境容量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难以有效控制环境质量目标而取得良好的環境治理效果。基于此,总量控制法随之诞生。这一方法是指对区域污染源的允许排放总量加以控制,实现各个排放源的量化分配,以此提高大气环境质量的控制效果。这一控制方法是在政府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式,实现了以总量控制取代浓度控制,以地方排放标准的控制取代国家排放标准控制的重大转变。
基于这一转变,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必然要发生转变,并对评价内容进行优化,才可以适应环境控制方法的转变。
具体的思路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项目选址标准的修改、大气源高与排放强度的改变、总量控制发展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分析;(2)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国家标准的统一协调;(3)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与改善后的环境质量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4)分析环境质量目标与环境保护对象之间的关系;(5)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与目前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削减之间的排污交易关系分析;(6)分析建设项目所应用的环境工程技术是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工艺是否具有可行性,技术经济指标是否具有合理性,并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当前的环境评价状况,结合环境预测方法,并对环境工程措施的排放容量进行分析,根据环境质量目标,对防治环境污染的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考量,同时还应对建设项目的选址、排污交易费的支付能力及污染治理投入资金的承受能力等多项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这些分析情況综合进行建设项目的选址。此外,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意识及治理积极性会影响建设项目环境工程技术的经济指标的合理性。
2 大气总量控制技术支持系统
将总量控制发展规划作为总量控制区域内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这使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方向性更加明确。总量控制规划不仅包含新增源的建设地址选择,还要对新增源的源强及源高进行限定,同时,还应制订大气环境容量开发与利用的详细规划方案,并对近期总量控制规划方案进行明确。
2.1 新增源选址、源强和源高的总量发展规划
构建窄烟去稀释矩阵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推演而确定高度不同的网格污染物的排放量最大值,实现不同高度的网格排放量的叠加,进而对网格是否具有容量进行明确,分析不同高度的容量值,进而设计出规划图,合理进行污染源的规划与布局。
窄烟去稀释矩阵模型反演步骤如下:(1)对总量控制区域进行划分,使之成为比例大小一致的网格区域;(2)对所有排放源的源高进行不同高度层的划分,并进行数目统计;(3)明确模型扩散参数,设置具体的气象条件,通过计算对所选参数的合理性进行验证;(4)对环境质量目标值进行明确,进而将之分解成短期目标、过渡目标以及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将最终目标设定为所要规划的目标;(5)通过测算不同的目标值,进而对各种不同高度层网格的排放量最大值进行明确,在计算过程中,应在稳定度类别的基础上提高两个层级而进行不稳定度类别的测定;(6)根据所得出的计算结果得出各个网络的允许排放量的统计与分析,结合排放源的实际情况,对各个网格与其环境层的容易差值进行明确;(7)记录统计结果并绘制统计图形后此规划工作得以完成。
2.2 大气环境容量开发利用规划
从大利环境容量层面展开分析,运用较为常见的规划方式,在城市排放源数量及分布并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各有效排放高度的总排放量源强的分布分析。大气环境容量开发利用规划的应用,明确了大气环境污染源的未来布局方向。
2.3 现状污染总量控制方法
大气总量控制法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管理目标总量控制;二是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前者是以GB 13201-91为依据,运用A值法进行控制区域内允许排放总量的确定,再运用P值法进行各个排放源的分解。在A-P值法应用过程中,重点污染源是其主要的排放量削减目标,进而对总量控制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目标进行调整。后者则是将控制区域内的环境空气污染物的质量标准作为主要的控制目标。首先运用A-P值法进行各个排放源的排放量最大值进行明确,进而采用多源扩散模式进行控制区域内可排放量最大值的计算。然而根据各个排放源贡献率的不同进行排放量的平均分配,坚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控制区域内总排放量的最大化,实现最优化的排放量分配。
3 结语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顺利实施,必须确保总量控制发展规划方案的合理制定,从基础层面入手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可以有效提高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效果,进而为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创造优质的技术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欣蕊.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的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31(5):20-21.
[2] 王云.环境保护下的环境影响评估系统建设[J].现代信息科技,2017,1(4):97-98.
[3] 施达彬.总量控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体现[J].中国外资,2009(12):122.
[4] 赵浩楠,宫田田,王雨欣.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8,30(6):18-19.
[5] 任攀杰,李晓瑞.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注意事项[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137.
[6] 夏海芳.新导则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例分析[J].海峡科学,2013(6):51-52.
[7] 李楚云.兰溪陶瓷产业园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8] 曹锋.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同大气估算模型对比分析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2):46,49.
[9] 应美佳.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洋大气环境变量对热带气旋强度影响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9.
[10] 汤铃,贾敏,伯鑫,等.中国钢铁行业排放清单及大气环境影响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20,40(4):1493-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