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旭 董杰 张菊
摘 要:研学旅行活动已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其相关课程的开展与地理学的性质相契合,均具备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将研学旅行活动与地理教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该文以人教版必修三“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方案,为促进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研学旅行 地理教学 流域的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199-03
研学旅行活动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201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山东省教育厅为其赋予学分,在高中阶段作为探究性活动进行考察。2019年初,山东省内成立研学旅行委员会。研学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地理学的性质相契合,均具备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将研学旅行活动与地理教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地理教学需要研学旅行这种教学形式,而研学旅行又有利于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该文针对普通高中学生,以黄河中下游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设计关于“流域的综合治理”一节的研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流域开发的思路,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多种可能。该文主要从活动课程的前期准备、中期执行、后期总结3个方面进行设计说明。
1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课前准备阶段
(1)课标要求。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标准》)中对于“区域发展”模块要求学生“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学业要求指出,“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通过案例分析、数据采集、实地调查等方式,比较、归纳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地理实践力)。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1]。“某流域为例”是指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教学[2],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以掌握对流域等区域的分析方法。1956年,本杰明·布鲁姆发表文章《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在认知领域的6个目标中,前2个阶段处于浅层的认知水平,后4个阶段处于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深度学习也就是在理解基本知识后,能够批判性地把学习到的新事物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来,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例如,贺小燕[3]在运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大地探珍”展台的资源让学生在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备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辨别岩石和矿物。即通过运用教学资源,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实现深度学习。而研学旅行活动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这样的课程设计既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促进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实现。
(2)地点选择。《标准》中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除了常规课堂,研学旅行的地点正是这种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我们选择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研学地点,因为黄河的治理从古至今都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地区,四通八达。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最末端的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4],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处在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也是唯一能够担负下游防洪、防凌、兼顾工农业供水、发电的综合水利枢纽,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该地与教材中具有梯级开发的田纳西河流域有异曲同工之妙。
(3)研学目标设计。
①区域认知:了解并归纳小浪底工程所处的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以确定黄河下游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
②综合思维:利用关于黄河下游流域的图表资料和信息,分析其开发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通过对小浪底工程的全面了解,使之与教材中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相对比,总结出流域开发与治理的基本思路。
③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领会流域中水利工程的开发建设因地制宜的思想观念,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④地理实践力:自行搜集有效的数据及资料;借助地图软件及当地沙盘模型了解工程的工作原理。
(4)研学活动方案设计准备。
组织方式:学校与旅行社或研学机构合作进行,并配备专业导游及工作人员;高二年级选择地理学科的30个学生一辆旅游大巴,并分小组,5~7人为一组,安排5名地理教师随行,每位教师带領并顾全一个小组;所有参行人员必须购买出行保险。
时间选择:全年均可,每年的7~8月份进行调水调沙,此时能亲身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景象,需注意防晒防暑。
教师准备:①提前与旅行社等机构的随从人员了解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情况,熟悉枢纽建筑物的所有细节,以便引导学生在环游过程中进行思考并为其解答。②与合作机构的工作人员细致分工,做好学生的后勤安保工作。③将研学活动行程表分发给学生家长,促进家校沟通。④明确研学活动目标,提前备课,保证研学旅行的顺利展开。
学生准备:①提前查询当地天气状况,准备好出行衣物、干粮和必备的学习用品。②自行查询有关小浪底工程地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的图文资料。③自行下载奥维互动地图APP以备用。
2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阶段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中原地区,周边的省份学校可驱车前往,一般设计为两天的行程(不含路程时间)。此次行程共2天,包括路线安排、学生任务、教师任务,具体如表1所示。
3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总结
返校后,由地理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研学知识,结合教材“图3.18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总结出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思路图(见图1),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研学报告,后期针对优秀研学报告进行汇报奖励,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旅行活动,且需要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观摩研学报告会,并反馈研学旅行的成果,逐步加深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和参与度。
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倡导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能力[5]。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进行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的理解,还要评价学生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要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达成基于研学目标与地理核心素养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需师生共同在参与程度和四大核心素养方面及综合能力方面进行评价,教师需给出总结与建议。教师评价标准可参考:超出预期、达到预期、接近预期、低于预期4个方面进行。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需要地理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借助研学旅行这种活动形式的优势促进地理教学的开展,避免出现“游”大于“学”的形式主义。针对不同的学段设计合适的难度,提升研学活动的质量,赋予更多的结构和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真正为促进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谢妙娴,郭程轩,庄惠芬.让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助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J].地理教育,2018(12):52-55.
[3] 贺小燕.高中地理科普场馆的活动开发与实践初探——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大地探珍”展台为例[J].地理教学,2018(17):44-46.
[4] 王家耀,张震宇.黄河小浪底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1999(2):47-51.
[5] 刘汉生.“丝路新探”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设计——以中亚为例[J].地理教学,2018(1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