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俐 杨宗义 刘新宇 张佳玲
摘 要: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大学生践行责任担当、体现奉献精神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促进高校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等方面發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志愿服务提出的更高层面要求,该文通过说明高校中志愿服务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及其未来发展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将志愿服务制度化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的可行性举措,为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志愿服务 制度化 思政育人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7(c)-0231-03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Projects in Universitie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Jiali YANG Zongyi LIU Xinyu ZHANG Jial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01 China)
Abstract: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fulfi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dedi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ability to understand society, experience society and serve society, etc.. Combining with the higher-level requirements for volunteer service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irreplaceabl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necessity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institutionalizing volunteering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governance system.
Key Words: Volunteer service; Institutiona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和增长社会知识、养成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培养优良品德和磨练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现代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因而,在高校中推行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那么志愿服务制度化应以何种方式在高校中实施,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让志愿服务真正发挥育人功能至关重要。
1 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必要性
高校中的志愿服务多以阳光助老、支教、帮扶民工子女等为主要形式,虽然志愿服务类型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关于志愿者的保障、志愿服务的报备审批、志愿活动的过程管理等方面是可以形成相对完备的一套体系,这既是对志愿服务发起机构行为的规范,也是对于志愿者的约束和保护。
第一,用制度保障权益。基于高校志愿服务来说,我们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志愿者自身的权益同样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这种权益辩证地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权益是通过制度化保障志愿者本身不受到危害及影响,在为他人奉献时不忽略奉献者。而另一种是要保障志愿者们的奉献能够真正服务到需要的人,避免某些中介组织以此进行盈利。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直接化、透明化,可以使得志愿者的奉献不成为他人的工具,避免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本义,损耗志愿者的服务精神。
第二,用制度规范流程。志愿服务的流程规范,我们可以从多个层级分析,如志愿服务的申请、审批、执行、汇报等。用制度规范流程,同样有两点要求,对于高校中进行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来说,规范流程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规范性管理,推动志愿服务的良好发展,取得社会效应的同时促进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良好发挥。对志愿者来说,制度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也是对于志愿服务参与者提出要求,两者相辅相成,志愿者对于规则的尊重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群众基础,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用制度传递精神。从制度自信教育层面讲,我们要传递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奉献中领悟感动、在奉献中体会人生、在奉献中实现价值,而非是以荣誉、奖励等功利性目标作为奖励来推动志愿服务的开展,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重在志愿,重在传递,重在让这份感动得到传扬,而不是成为一些人用来争取名利的工具,舍弃了志愿。提高社会的整体参与度,就要从现有的志愿者做起,向社会传递精神,通过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产生显著影响。
2 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育人功能
在高校中,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也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带给当代青年的,不仅是知识及阅历上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当代青年学生们的全面素质,培养奉献精神,在为国家输出胸怀宽广、矢志报国的综合型人才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功能。
2.1 坚定理想信念
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更加有机会了解世情、国情的变化,进而逐渐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在志愿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规范,从而发展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志愿服务的自愿性、无偿性的利他行为导向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制度自信。
2.2 促进能力提升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群体,在志愿服务队伍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验证和增强,同时也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习到一些相关技能,而这些技能和阅历恰巧弥补了当代高校生的不足,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有效提升沟通协调等水平。
2.3 弘扬精神文明
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过程中,能够体悟到奉献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使得志愿服务所起到的育人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高校要培养的不仅是学术先锋,更应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此外,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还可以促进社会良好精神风气的形成,进一步滋润和熏陶精神世界,有助于无私奉献、友善待人等美好精神品质的发扬。
3 志愿服务制度化的举措
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是需要通过多方面措施进行的,就高校大学生这类群体而言,虽然高校中的志愿服务组织有着自己的章程,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基础,但依然需要加以完善。
3.1 加强在线注册管理系统建设
志愿者的招募和注册是志愿服务的首要环节,也是后续培训、组织等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其目的便于校方掌握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实现学生兴趣、能力与社会需要的高效对接。高校应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策划组织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及时向学生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在此过程中,应结合城乡发展实际情况考察当地社会最需要的志愿服务项目,若城市留守儿童居多,在外务工人员居多,那么养老院和学校即为最重要的地方,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要依此进行考虑,着重选择较为适合的志愿者,规范注册机制,注意线上线下两手抓,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学校志愿服务收揽于统一的志愿服务体系之中。
3.2 提高服务团队专业能力素养
根据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志愿者培训体系,首先是基本素养培训,规范行为礼仪、道德品质、培养基本技能,帮助新加入的志愿者尽快提高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然后根据个人志愿项目组织更为专业的技能培训,通过专家讲授、分享交流、素质拓展等形式牢固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使志愿者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3.3 健全信息化过程跟进机制
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建成志愿者与志愿服务供需平台,以便志愿者与志愿服务榫卯相接,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能动性和志愿热情,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学校志愿组织要真实、完整、准确地记录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内容与心得,规范记录格式,并将其统一录入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以作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真实凭据,使之充分真实地反映志愿者参与的全过程。同时学校要协调好志愿人才供应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从长远规划,避免出现志愿服务项目时而爆满、时而缺少志愿者的情况,保证志愿服务的稳定。
3.4 落实监督评价与政策激励
学校要制定志愿服务评价标准,依据标准对志愿者的志愿時长及服务质量进行评定,形成反馈机制,提高志愿者获得感、成就感的同时也可使其意识到自己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将志愿服务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对优秀志愿者给予适当精神激励,以保障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奉献热忱,避免长期“用爱发电”对志愿者积极性的负面作用。激励应适度,维护志愿服务自愿、无偿的纯洁性,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志愿事业,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
4 结语
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很难一蹴而就,但也绝非是层层阻碍,步履维艰。就整体情况来说,志愿服务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目前组织机构发展良莠不齐,这为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践制造了困难,但同时也创造了机会,相关内容的开展对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制度自信教育密不可分,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效能转化角度看,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化实践路径值得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52-156.
[2] 伍廉松.论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促进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85-86.
[3] 刘艺博,郝雪晶,邓鹏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5):53-56.
[4] 王德明.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以重庆市志愿服务发展为例[D].重庆工商大学,2017.
[5] 王增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2):246-247.
[6] 张茂玻.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