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资讯

劳动强度与价值增殖

劳动强度与价值增殖

刘玉瑾

摘  要:剩余价值不同于商品价值,它是后者与劳动力价值之差。商品价值与剩余价值都取决于生产中工人消耗的劳动量。而劳动量则是劳动的时间长度与劳动强度二者的乘积。但是,如果想要通过不断提高劳动强度的手段来增加工人的劳动量,则可能一方面使商品的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却会使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上升。最终,这不一定能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量。

关键词:价值增殖  生产函数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劳动强度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204-03

马克思说,除个别问题外,《资本论》并不难懂[1]。但也有人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术语混乱[2]。该文用更简单的语言讨论劳动量与价值增殖问题。为简单起见,讨论“标准的”单个工人,并以一个工作日为单位。

1  作为劳动时间函数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M,是产出的商品价值W超过所消耗的资本价值K的部分,即M=W-K。

W由具体劳动转移的资本价值C和抽象劳动新创造的价值Y构成,即W=C+Y。

Y取决于生产中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表示为:Y=αL。

L是工作日内任意种个别劳动的时数。它先需要换算为简单劳动,再折成社会必要劳动。前一换算至今似未解决,关于换算的各种说法被视为都只是“危险的假设”[3]。为避开这一换算,假定所讨论的就是简单劳动。后一折算相对简单,它取决于L的个别生产率与部门平均生产率之比。用α表示折算系数时,公式是:

(1)

=

劳动者是“标准工人”,其个别生产率与部门生产率也相同时,α=1。

C也是L的函数。它是每小时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c与L的积。c是单位时间生产资料消耗量与其单位价值r的乘积。假定c不变时,C是L的线性函数,即C=cL。

K=C+v。v即劳动力日价值或日工资,取决于:(1)日必要生活资料量。这又取决于生理因素H,社会道德因素D,并有历史性,用t表示。可变,用公式表示是:=(S,D,t)。(2)的价值g=(g1,g2,g3,…,gn),也可变。(3)日均必要训练费用T。(4)劳动力的“自然差别”[1],用系数α表示。“标准”劳动力的α=1。若质量好于平均水平,则α>1。反之亦反是。

这样,劳动力日价值可用下式表示:

,n        (2)

上划线表示短期中变,即与L无关。这样,作为劳动时间的函数,M量可用图1表示。

图1(a)中,W=C+Y=cL+αL=(c+α)L,K=C+=+cL。L为工作日,L>b时,M即W与K,或Y与的高度差。Ob是必要劳动,bL为剩余劳动。M也可以简化为M=-+αL(C可以像“蒸馏器”一样从分析中抽象掉[1]。以为横轴时,b右侧Y线,即随L变动的M。这可用图1(b)表示。因假定α=1,两图中Y与M都为45°线。

2  作为产量函数的剩余价值

以上即马克思的模型。也可以换一种表述,将M说是总收益TR与总成本TC之差,即M=TR-TC。

TR是单位商品价值w与产量q之积,即TR=wq。w为产出品“市场价值”,由产出品市场决定[4],对企业可视为给定的外生变量。q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函数,公式为:

(3)

其中,A是决定生产率的技术。为投入的劳动资料或固定资本,k为劳动对象或作为生产资料的流动资本,如原材料等。N为劳动强度,这里假定其为“正常的”。L为劳动时间。二者乘积,即为投入的劳动量。生产函数用图2表示。

图2中L的边际产量通常递减,但这里假定其不变,这不影响后面的分析。

总成本TC包括:(1)的折旧成本,假定短期中它固定不变即与产量无关,用F表示。(2)k的成本。它随产量变化,是“可变成本”。单位产品的k成本,是单位产品的原材料等消耗量与其单位价值的r乘积,仍用c表示,并仍假定c为不变常数,且有w>c(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时,k成本等于cq。(3)工资成本。总成本是:TC=C+=F+cq+=F++cq。

剩余价值为:M=TR-TC=wq-F--cq=-(F+)+(w-c)q。

即M是产量q的函数:M=T(q)(间接地是劳动量的函数)。

M=T(q)=TR-TC的關系可用图3左表示;M=-(F+)+(w-c)q见图3右。

图3中工作日为L。q=q*。此时TR与TC的高度差,即M,也是右图M线斜率(M线是以右图TC线为横轴时的TR线)。从图3上图盈亏平衡点E,可在下图中找到必要劳动时间b。

3  劳动量强度提高与剩余价值量

M增加来自劳动量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途径。前者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后者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里只讨论前者。

增加劳动量,分为劳动强度N不变时延长劳动时间L,和L不变时提高N。前者如图1、图3中L延长至S(工作日生理界限)。后者如各种“血汗工资制”。马克思认为二者有某种替代性[1],所以没更多讨论后者。这里用图4来讨论劳动强度问题,并假定这里工人生产的,就是其必要生产资料,如1,其价值g1即w1。

先假定提高个别工人的劳动强度,如由N=1提高到N=1.5。假定这使产量线由q0移至q1[1]。L与都不变时,q与M都因此增加。这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似。不同的是,不变时,b缩短为b'。这又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相似。但是,劳动强度提高需要用“血汗工资”对工人进行消费补偿[5]。这意味着将随的变化而提高,即图4中M线将下移。最终,M增量将由q线的右移与M线的下移共同决定,所以是不确定的。

如果劳动强度长期且普遍提高,则一方面使行业供给长期增加,另一方面使社会正常劳动强度变大[1],从而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量标准。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而不单纯取决于劳动时间长短[1]。如原来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1)h,现在将为(1.5×1)h。现在,按原强度劳动1h创造的价值量只等于以前的2/3。这意味着w将变为更小的w'。假定TR因此降为TR。同理,生产资料价值如r也将下降,使TC线下降。假定二者下降同步,从而M线斜率不变。这时,M如何变化就取决于v如何变化,从而q到q'的变动使M线上移还是下移,以及下移多少。劳动强度提高要求增加,但其价值量g=w下降。所以变化不确定。如g下降大于增加,将下降,M线上移,M量增加。此时,劳动强度提高就类似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如果相反,即上升,则M线下移。如果这使q'时的M量减少到小于M,则劳动强度提高反使M量减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52,241,450,567,572,574.

[2] 马克·布劳动格.经济理论的回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3,174.

[3]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5.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9-219.

[5] 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47.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1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