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现代商贸工业

学校视角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探讨

学校视角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探讨

摘要:学校是儿童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地方。中央及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流动儿童能够正常完成义务教育,发布了大量的政策规定来保障流动儿童能够顺利的进入学校学习,保障流动儿童的基本教育权益。然后直至今日,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来看,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困难集中表现在入学、就读及升学三个方面。

关键词:流动儿童;障碍;社会融入问题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6.067

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辦法》明确规定了流动儿童可以在流入地就近入学,并期望在保障全民教育公平的基础上,保证流动儿童获得高质量的受教育机会。但事与愿违,即便是从学校角度出发,流动儿童依然具有社会融入的困难。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入学、就读和升学三个方面。

1流动儿童在入学方面有较多的隐形障碍

虽然我国为了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均等地享受到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出台了各项政策。但是迄今为止,流动儿童的就学困难,仍缺乏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具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的,但归根结底其本质原因还是资金的问题。资金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它在政府、学校和家长三方面均存在。首先,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并不愿意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提供经济补贴。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阻止流动儿童申请公办小学就读,专门设定了一些“门槛”政策——若申请人达不到门槛标准,就不能到当地小学就读。例如,想要在北京申请公立小学就读的儿童,其家庭必须提供“五证”(就业证明、居住证明、户口簿、暂住证、户籍所在地开具的无监护条件证明)。而由于农民工所从事大多为零工,所以很难凑齐“五证”。如此,其子女也就自然丧失了申请到当地公立小学就读的资格。其次,接受流动儿童的公立学校虽然已大多取消了“借读费”,但却重新设定更高金额的“赞助费”。依据学校档次的不同,有些赞助费甚至可能高达数万元。对农民工来说,这笔赞助费无疑是他们无力承担的。自然,他们子女即使满足了当地政府的政策门槛,也无法缴足学校的赞助费。最后,对家长来说,他们的问题不仅在于无力缴纳赞助费,甚至学费对其来说也是一个问题。当流动儿童进入到公立学校就读时,为了保持和城市儿童一致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就需要额外参加补课班。而这一笔费用大多数农民工不愿花费的。此外,对没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就读,而进入民办农民工子弟小学读书的流动儿童而言,他们的父母还需每学期承担几千元的学费。如此苛责的入学条件及额外支出的教育费用,将可能导致农民工将自己的子女送回乡下或者干脆让其辍学。

2流动儿童在就读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对待

流动儿童在入学时所遭遇到的困难会进一步地延续到其在学校就读的过程。一方面,部分流动儿童由于无法进入公办学校,便不得不进入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小学。但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在办学理念、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无法同公立学校相比。因此,流动儿童在就读过程中,其教育资源获得必然小于本地城市儿童,也必然逊于到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在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其学习成绩显著低于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儿童。此外,对于那些进入到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而言,他们也需要面对这样的隐性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歧视。毕竟,从学校角度来看,流动儿童本身就是和本地儿童有差异的。一来,他们的父母并非本地居民,很难为学校或班主任带来什么特殊的贡献。二来,各地区教育部门倾向不将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计入学校总成绩进行考核。所以,学校就更不愿意将精力放到流动儿童的身上了。此外,流动儿童在学校中也很难融入到同龄城市同学的群体中。在社会认同方面,流动儿童倾向认为自己是“老家人”,而非城里人。他们更愿意和自己有相对生活经历和认同方式的流动儿童交往,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而类似,城市儿童也不愿意和流动儿童交朋友。流动儿童在这样的交往模式下很容易感觉到自己被冷落、歧视,因此也就更难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3流动儿童存在升学困难,该困难在初高中阶段的流动儿童身上表现更明显

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儿童将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升学问题。在小升初和初升高这两大关卡上,流动儿童可能由于户籍原因,无法参加升学考试,进而被当地初高中拒绝接受。特别对初升高的流动儿童而言,他们已经度过了九年义务教务阶段。所以,在中考时将不得不面临着返回户籍所在地进行考试的窘境。然而,中考的考试范围和内容大多由当地教育部门来制定,所以不同地域的中考考点范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别,这无疑增加了流动儿童的考试难度。这也是件极不公平的事情。同时,即使流动儿童通过了户籍所在地的中考,那么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未来必须和父母分开,到户籍所在地读书。如此一来,他们的生活又一次重新回到脱离父母照料,无人监护的状态。这样的境况必然打击其父母外出流动务工的积极性,在损害流动儿童就学公平的基础上,又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阳,张开荆,赵勤.多族群认同量表中文修订版在流动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02):138139.

[2]陈阳.从社会认知理论看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冲突[J].新课程(上),2015,(12):39.

[3]陈阳.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研究思路及实践意义[J].考试周刊,2015,(87):174.

[4]陈阳.CIIM理论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研究的适用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5,(74):19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145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