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寇恩华
摘要:分析了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三轮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涉农;人才培养;工学交替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6.08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岗位能力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标准培养合格人才成了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些人才必须具备相关专业基本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操控能力,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中职学校承担着培养包括一线技术工人在内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责任,目前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单一,导致中职涉农专业毕业生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当今社会需要。教育部、人力資源社和会保障部、财政部在2016年6月印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件指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该文件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1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中职学校生源差,涉农专业社会影响低
生源差几乎是所有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共同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和学生对涉农专业的认识不足,不愿读相关专业;二是即使愿意读涉农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实在是太差,学生的行为习惯太差。从而导致相关涉农专业久久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其社会影响力低。
1.2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在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中职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明显存在短板,现有课程设置没经过“调查研究-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序化整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环境搭建-教学资源支撑-评价模式构建”这一严密逻辑过程,课程设置缺乏融合性、复合性和前瞻性。
1.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陈旧,教学效率低、就业率低
大部分中职学校在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上还是一种封闭式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和单一化,没有针对相关专业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二是学校寻找合作企业难、校企合作不稳定、顶岗实习劳动强度大,学生难以适应。三是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差,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1.4毕业学生很难专业对口就业,工作层次低
目前的中职学校为了招生,申办专业太多,专业缺乏有竞争力,定位存在偏差。“毕业即失业”也不再是大学生的“专利”了,中职学生就业时大部分很难找到对口的专业,有的在就业时降低标准,选择不需要多少专业技能的“大众岗位”,或者干脆选择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工作层次低。
2构建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三轮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岗位能力、职业能力,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岗位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四种能力构建相应课程体系和对应的评价体系,为解决中职学生就业不对口,学生技能不过关等诸多问题提供了有意帮助。
涉农专业注重农业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培育,但其生产成果培养周期长、季节性强、受时间约束明显,这要求涉农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分阶段教学,教学跟着生产走,理论和实践交替式进行。“工学交替、三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能突破以上局限,要求学生在三年的中职生涯中分阶段嵌入生产实训,交替式地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让学生尽多地熟悉涉农专业生产周期的不同状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1“工学交替、三轮递进”之第一轮:识岗见习阶段
本阶段设在第一学年度,主要学习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以后的工作岗位情况,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和企业的见习,教学实训奠定较好的基础。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培训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和观摩与专业有关的情况。
2.2“工学交替、三轮递进”之第二轮:入岗实习阶段
本阶段设在第二学年度,重点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不但要掌握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实训操作,采用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的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3“工学交替、三轮递进”之第三轮:顶岗实习阶段
本阶段设在第三学年度,在继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巩固并强化相关专业课程技能的学习,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要重点放在实习实训上,在学校和企业安排实习实训老师、实习单位的师傅进行“指导——纠正——监督——评价”几个实训环节,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现理论知识实践化、操作进程规范化、脑中疑问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以后融入社会的能力。
3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配套措施
中职学校要培养社会所需涉农专业人才就应该紧跟时代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仅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不够,还应该做好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和评价模式改革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涉农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地,以能力本位为指向”的方针,将课程划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实现学生的文化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人才规格与职业标准相适应。
3.2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学校里学生的知识技能直接来源于教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教师的思想要与时俱进,业务水平技术水平也要与社会接轨。所以培养涉农专业的师资尤其重要,重点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3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改革
由政府引导,学校和企业联动共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学校采用建立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和建立“校中厂”、企业建立“厂中校”等方式,真正实现企业员工的“订单培养”,让学校和企业均能享受校企合作的红利,打通“学生技能最后一公里”。
3.4构建多元主体综合评价模式
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应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价,由学校、企业、行业、班级等组成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四种能力进行动态、整体和综合性的评价。
通过基于校企合作的涉农专业“工学交替、三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学校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认清了涉农专业发展的方向。构建了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模式,使整个中职专业建设系统化。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Z].2010,(9).
[2]李伟,杜金荣.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业园地,2014,(12).
[3]底嫩萍,尹兵.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