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璐
摘要:自贸区建设备受全国瞩目,自贸区的申报俨然成了一种趋势。安徽作为内陆中部大省之一,也在申报的队列之中。项目首先分析了自贸区的产生因素,它是在国际大背景之下,结合我国国情,应运而生的产物,会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重大影响。接着列出了自贸区成立的条件,并将其与安徽所具有的优势劣势相比较,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贸区;可行性;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1自贸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
1.1自贸区的产生因素
1.1.1外部原因
中国自进入WTO以来,与他国贸易往来频繁,30年内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欧为了自身经济地位不受威胁,便创立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经济北约”。为加快中美合作,使得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经济竞争中不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实验点,促进经济改革。
1.1.2内部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低端要素为基础加入全球生产活动。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效果巨大,但后劲不足,容易在后期被技术更加先进,生产模式更加创新的发达国家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然而由于价格、垄断行业改革,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关键因素在实际状况上进入了改革深水区,难以改动,国家决定开展倒逼改革。自贸区的建立就是一次“试水”,若成效显著则延伸到全国各地,实现进一步全面改革。
1.2自贸区成立的影响
1.2.1国际经济由“多边、双边开放”转向“单边开放”,即单一的面向整个国际市场的开放
这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开放领域,加快了对外开放进程,而且由于单边开放导致中国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将会给国内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当前,中国急需扩大开放的主要是服务业、行政垄断业和投资领域,而这些领域在经济北约制定的新规则里面要求之高远超出一般的自贸协定。为不被国际市场边缘化,中国政府一定会努力打破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领域上的垄断,进一步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形成。
1.2.2政府从“正面清单”转向“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消除了对大量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设置的市场准入壁垒,国有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国有企业及垄断部门内部改革,民营企业也将有更广阔的市场。此外,“负面清单”也将精简政府机构,权力下放,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2.3从低附加值实体经济转向高附加值服务
我国早期从事的是出卖劳动力、低技术的生产加工和制造业。现在正逐步转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创新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向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发展。
1.2.4与“一带一路”政策相结合,加大内陆开放力度
新设的第三批自贸区多位于“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区域,对沿线各国进行大量的资本输出,与其产业互补,探索新市场,在农业、能源等基础设施上互联互通。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直接参与全球生产要素分配,建立一个新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内陆对外开放的建设。
2自贸区的成立条件
(1)经济基础较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成立自贸区的条件优越。以上海为例,上海自上世纪以来便与国际接轨,起步较早,经济发达,聚集了众多国际公司,是我国的金融中心。
(2)监管制度和管理经验较为成熟。如天津滨海新区、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在高度开放区域管理上有丰富经验,且管理措施规范高效。有助于进一步创新监管服务模式,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3)具有区位优势。沿海自贸区面向内地,辐射效应强,可以带动其他区域发展。内陆的自贸区多参与了“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面向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进行通路、通航、通商,其市场也是极其广阔,可以进行长时间合作。
(4)具有自身优势。自贸区的建设必须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不同自贸区的重点也不同。有的金融体系完善,有的管理体制创新,它们都发挥了自身优势,从省域条件、区域条件以及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现状等出发,制定详细政策。
3安徽成立自贸区的优劣势分析
3.1优势
3.1.1经济方面
(1)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安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2.2万亿元,相较于前一年,总值提高了5.6%。据安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0年起,第二产业一直是发展重心,且增长速度最快。然而至2014年达到最高峰后,第二产业总值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增长的势头依然不减。这说明了安徽省正慢慢将发展重心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开始有所成效。
(2)金融业发展趋势较好。据安徽统计局计算,2015年安徽省金融增加值为1.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7%。據相关规定,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该控制在5%左右。金融业增加值能表现金融业的发展程度,比例越高,金融业发展越好,越有可能成为金融中心。
(3)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高端服务业的一部分,它的建立不仅可以扩大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改变对外贸易方式,还可以使外商投资进一步优化,使外资被充分合理利用。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安徽具有土地价格低廉,劳动力充足等优势,吸引了大批外包企业转移。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建立之后,不断整合市场资源和政府资源,力求为企业提供一体化、多方面的服务。现在已有惠普、IBM等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内,仅2014年上半年,全省已有14家企业的服务外包额过千万美元。
3.1.2地理区位
安徽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向东有浙江、上海自贸区,向西有河南、湖北自贸区,周边省份皆为自贸区试验地,收到的影响及冲击较大。自贸区产生的溢出效应,如加工,生产,配送等业务能较容易的影响到安徽。另外,安徽省又位于中部东沿,十六大后“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中部发展受到了极大重视。中部的经济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盘活安徽经济。
3.1.3政府服务能力
安徽省作为全国领先省市,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优势明显,可以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近几年受上海产业转移的影响,政府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配套设施和基础服务逐渐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不仅如此,安徽省还在积极找寻与其他地区合作的新机遇,探索更适合的发展形态,使得服务能力发展不断优化。
3.1.4旅游文化
安徽旅游资源充足。安徽地处华东地区,横跨长江、淮河南北,地形地貌丰富,由此产生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安徽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十分悠久,拥有四大文化圈,很多保存良好人文景观甚至还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带来大量游客,拉动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3.1.5科学技术
安徽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卓有成就。截至2015年末,科技机构数有4817个,从事科研人员有近36万人,获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项目达705项。科学技术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扎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也有利于输入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移。
3.1.6交通
安徽近几年交通网不断在完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安徽有两大铁路网:皖北城际、皖江城际,除此之外,5条高铁线路仍在建设当中。安徽的公路密度居国内前列,相当于平均水平的两倍。省内有5个机场,40多条航线,将安徽与国内其他省市紧密联系起来。交通上的便利大大增加了安徽同外界的联系,对于进一步对外开放有着重要作用。
3.2劣势
3.2.1经济基础薄弱
虽然安徽的经济在持续上升,但上升速度减缓,产业结构错位。2015年,安徽省生产总值是2.2万亿元,同时浙江省的生产总值是4.3万亿元,相当于安徽省的2倍。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仍旧以第二产业为主,占生产总值的49.8%,第三产业仅占39%,安徽省的上升空间还很大。
3.2.2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县区发展十分落后,这不利于整个省的发展。2015年,安徽省16个市中,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市只有9个,其中除合肥市达到5.7千亿元,芜湖市达到2.5千亿元之外,其他市生产总值都不足1.5千亿元。
3.2.3政策扶持力度不强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国家颁布了众多政策以发展区域经济,然而不管是振兴西部,还是后来的一带一路,优惠政策始终无缘安徽。只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时,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才得以下放到安徽。安徽的经济发展多依赖于自身发展。
3.2.4自贸区“磁场效应”带来不利
安徽紧靠着自贸区,必然会受到一些不利影响。首先,自贸区采取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等优惠政策势必吸引大量的进出口货物,这将会大量减少本属于安徽省的对外业务。其次,本地企业受自贸区政策优惠的吸引,会主动搬至自贸区,这将是安徽本省资源的一大缺失。另外,自贸区建设会吸引高素质人才,这也会导致安徽劳动力市场总体质量不佳。自贸区的“磁场效应”将带来安徽省资金,人力,物力的转移,不利于安徽经济发展。
3.2.5发展观念落后
安徽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落后的发展观念,将希望寄托在上级支持,给项目,给资金上;另一方面,任职期间盲目随大流,追求业绩的现象较严重。拿申请自贸区来说,省里申请自贸区的热情高涨,但这个政策到底是什么,将会带来什么,能否将这个政策贯彻到底,很多人没有考虑到。此外,安徽大多数群众比较安于现状,没有创业热情。这样的观念都不利于自贸区甚至安徽省的发展。
4对策及建议
4.1积极承接自贸区产业
由于“溢出效应”,自贸区会将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周边溢出,安徽省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完善配套产品和基础设施,利用自贸区溢出的技术流、资金流,带动全省从劳動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化发展。
4.2学习自贸区高级管理模式
自贸区的发展运营模式为安徽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在学习自贸区管理模式的同时,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切合本省实际的行政管理体系。
4.3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促进对外贸易
自贸区成立后,安徽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也随之降低,企业应注重国外高级要素的引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主动走向世界,学习高新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政府也应通过政策,税收优惠等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
[1]陈爱贞,刘志彪.自贸区:中国开放型经济“第二季”[A].学术月刊,2014,(46).
[2]李洪侠.自由贸易试验区试什么?[J].中国财政,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