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现代商贸工业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何静+陈春凤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和高校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直接影响着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构建。基于当前志愿者的现状,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并从制度保障、角色认同、志愿者文化、激励方式等方面,来探索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引领志愿活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志愿者;马斯洛需求理论;角色认同;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志愿者是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资源,志愿奉献个人的时间和行动,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并在志愿活动中有所收获。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创新性载体,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真实情况进行理性思考与分析,我们发现在志愿者组织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招募机制不完善;志愿服务意向不明确;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支持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问题及大地阻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因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

1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基于人类的价值体系的需要,将人的需求按行为的动机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表现为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做基本的生存条件,如: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等;爱与归属的需求,表现为能够加入一个固定的志愿服务组织,并在这个组织中能够找到有意外、存在感与归属感;尊重的需求,表现为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自我实现的需求,表现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人作为一种高级群体,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在实现自我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他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不仅仅满足于实现自我的需要,而是希望能够超与自我,达到追求无我的境界。雷锋精神正是体现了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这也就超越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都是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利他型的、服务性的。因此,高尚的志愿服务事业满足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六个层次,即自我超越的需求。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愿望或内部动力。大学生作为志愿者的主题,不计物质报酬,基于道德良知、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自愿并自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来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利他特征,背后一定有其独特而分化的社会动机。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我们对某志愿服务组织的近100名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及需求分析如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女生的志愿者角色认同感要高于男生;超半數以上的志愿者都希望能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进而提高个人能力,这个过程既是“助人”也是“助己”。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并还不太单纯,志愿参与的意愿不高,而且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志愿服务因素中的利他动机最为重要,这也是受访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应该从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为首要目的和出发点。

综合分析,这些动机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被动型动机。这类志愿者往往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偶尔参加也是跟风报名,为了消磨空闲时间,更有甚者是组织者强制参加。

(2)功利型动机。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志愿服务一直受功利因素的驱动。有些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外学分,有些学生是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活动而获得物质或精神奖励。

(3)成长型动机。这些志愿者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社会阅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以便将来在工作中获得社会的认同,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来提升自己。

(4)奉献型动机。志愿服务本身便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这些志愿者,在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驱使下,自掘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贡献。

3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3.1完善志愿服务基本保障体系

志愿服务活动大多都是一种自愿的、无私的奉献活动,但是也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如: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提高志愿者的执行力;健全社团招募机制,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招募流程;建立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团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行学分认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资金、技术与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服务品牌,实行项目化管理。通过完善志愿者的组织形式和保障机制,形成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进而科学、高效地开展志愿活动。

3.2重塑大学生对志愿者的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理论将认同视为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来源,它研究了人们在社会上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即回答了“我是谁”和“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志愿者建立角色认同的认知过程。例如,在教室上课时会将自己定义为是一名学生,在做志愿服务活动时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志愿者。志愿这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志愿者知识讲座、培训会、联谊会、活动体验等形式的活动,加深大学生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同时对于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给予积极的认可与肯定。通过这些形式,来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

3.3积极培育志愿精神和文化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无偿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和利他主义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性的、可持续的服务社会与成就自我相统一的精神。志愿服务组织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报刊杂志等媒介,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引导,在开展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志愿者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让志愿服者精神深入人心。

3.4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

激励机制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比如为志愿者组织提供统一的文化衫,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为他们提供饮用水、食宿和药品等后勤保障,满足他们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精神激励,比如对于在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积极地肯定和认可,颁发荣誉证书或在评优评先时给与一定的优先权等,使其保持一个连续、积极的志愿服务心态。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对志愿者的优秀行为起到正强化作用,鼓励其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此外,还应对志愿者行为规范和基本权益提供相应的保障,进而探索出一条制度化、规范化、项目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

4结论

志愿服务有助于营造和谐的道德氛围,提高和谐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培养和谐人文精神,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文明校风、良好学风的构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志愿者服务动机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朝着项目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孟尧.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与激励制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

[2]刘俊彦.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青年与共青团工作,2010,(01).

[3]刘敏,乔万敏,王永林.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新西部,2007,(24).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154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