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彤 韩福东 孙荪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懈怠,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健康发展,探析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染力,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 大学生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209-03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理想信念,提升意识形态的“软实力”,正是我国不容忽视的问题[1]。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的接班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因此,高校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抵制其他社会思潮的笼络、影响和侵蚀,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1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便开始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把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1]。
1.1 理论意义
(1)有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有了铁的纪律,我们的行动才能步调一致[2]。新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更透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深化其内涵建设。
(2)有利于推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把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全过程,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令大学生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3)有利于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体系。近几年,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加,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入探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从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手段,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环境,拓展实践途径,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多维度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寻求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1.2 实践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政治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任何一个人都要自觉培养和形成有效的政治意识、政治参与和政治生活能力[3]。在帮助大学生建立政治意识问题上,意识形态教育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作用。在学校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导向后,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去认识世界,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认同,积极应对国内外的诸多挑战。就我国发展和建设过程而言,不断改革的开展和实施使得我国众多领域均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中不乏区域经济改善不协调、社会进步与经济提升缺乏稳衡等的问题出现,这必然会对人民群众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封闭。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让大学生逐步认同且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认同,乃是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途径。
(3)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助力其成长成才。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4]”。加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同时确认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大学生真正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承担历史使命,绽放青春光芒。
2 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因素
2.1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新时期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思想观念正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着渗透和侵袭。这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全新的方向,又为其带来了严峻且复杂的考验。一方面,西方思潮的涌入,开阔着大学生的思想视野,激发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大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推行自身国家意识形态,推动资本主义全球化,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求利、享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尽管部分大学生对个人的理想有着正确的认知,但是在实践中仍容易左右摇摆,易受他人影响,难以持之以恒。
2.2 新时代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增强了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中西方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西方思想通过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不断对大学生进行渗透;部分学生热衷于看美剧、韩剧、日本动漫,享受着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刺激。应该看到,这些文化产品中附带着浓厚的西方思想文化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其中的颓废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造成了弱化作用。
2.3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媒体传播迅猛发展,这也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正式到来。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扩充了意识形态教育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相对于以往传统的言传身教式教育方法,教育者的绝对权威性被削弱;而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日益复杂,其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使得大学生个体思想逐渐个性化、多样化、隐蔽化,在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时的主动性更强,从而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
2.4 学校相关教育机制滞后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应时刻发挥其独特作用。一方面,高校将意识形态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讲授作为主渠道,以辅导员、班主任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指导为辅,同时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机制相对滞后,受教育模式僵化与社会脱节等多重因素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容易引发大学生逆反心理,导致其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令意识形态教育不易被部分学生所接受、认同。
2.5 个体认知程度不同知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活跃、时代感强,接受事物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能够正确分析、面对各类社会现象,从心里理解和认同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思想仍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对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态度比较模糊,不确定性比较强,对已经接受的事物容易盲从;在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下,产生了遵循自我利益最大化,成就个人理想的想法,不能正确分析面对社会热点现象,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3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当前乃至未来的任一阶段都应关注和完善的首要课题。教育者应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下,运用隐性教育手段,由“单向灌输”变为“逐渐渗透”,切实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3.1 显性教育
(1)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对于高校来说,有效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有助于其深层次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逐步扩展国史和党史等相关教育,有助于其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发展进程的形成;持续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从而逐步令大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的队伍建设。高校中学生干部担任着不同职责,协助学校和老师进行部分管理工作;且大部分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均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这使得学生干部队伍可以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优势,紧跟时代步伐,用符合当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容易被接受的相关理论和内容新颖的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干部,使学生干部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能正确理解和贯彻我党的方针路线。进而在学生干部组织策划相关活动时,能够运用创新的、符合新时代新思想的工作手段,引导普通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加大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面。
(3)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高校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灌输”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做精;转变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
3.2 隐性教育
(1)主动利用网络新媒体。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充斥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因此,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可将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以学生个体喜闻乐见的方式粘贴到新媒体这一大众话语场域中。通过网络将师生交流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由与通畅,使大学生逐渐主动接受教育、达到自我教育。高校通过建设学校官网、官微、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途径,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力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与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透视和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平台之一,更是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会成为一股隐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化于高校教师的教育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为学生形成一定的示范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以此促進和推动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入开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构建出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
拓展意识形态教育实践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去体会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核,是大学生认知的根源,创设实践情景,将教育回归生活,凸显出大学生主人翁地位,将实践中蕴含的实质与内涵内化为自身行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渠道,保持合作渠道的系统性、持久性和吸引力,根据时代特征及时调整大学生的实践方式方法,确保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开展,从而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育人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的管理及规章、制度的执行当中,并做到办事公平公正、评判有理有据,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实到各个方面,凝心聚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4 结语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高校通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达到逐渐渗透、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大学生能够认同和肯定社会主义,并对共产主义怀揣必胜的态度和信心,为实现宏伟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林玲.新世纪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2] 冯刚.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 陈式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9):20-21.
[4] 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2014.
[5] 郑文涛.科学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J].红旗文稿,2018,370(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