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有 刘财 李洪丽 冯晅 刘洋 赵鹏飞
摘 要:近年来,课程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众多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得到了推广。该文通过在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I-地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挖掘到的地震学方面的思想教育方面元素引进课堂,探索出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为该专业本科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关键词:教学模式 思想教育 探索 培养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8(a)-0157-03
On the Role of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TIAN You LIU Cai LI Hongli FENG Xuan LIU Yang ZHAO Pengfei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6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o specialized courses has been popularized 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olid Geophysics I-Seismology course of Geophysics major of Jilin Univers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lements of Seismology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and explores a teaching mode tha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cultivate geophysics professionals with national feelings, It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this major.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Ideologic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Training; National feelings
構建全课程育人的高校思想教育大格局,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符合知识与德育的辩证关系[1]。专业课程思想教育既包含对学生的培育也包含对教师的提升教育,要在进一步尊重教师自身发展规律和现代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将师德建设融入教师成长的全过程[2]。专业课程思想教育做好的关键首先是任课教师的观念转变,任课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想教育内容的引入不是对正常专业课程内容讲授的干扰,更不会减弱教学效果,而是通过课程思想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而对高校教师来说,专业课程思想教育还是一项新生事物,还需要积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各类专业中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标准,而这些标准也就是一门专业课程思想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想教育有利于引导理工类本科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理工类院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该文依托《固体地球物理学I-地震学》这一课程载体,结合其课程内容特点,将思想教育元素内容与授课内容设计、教材选择、授课过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授课中相应位置章节穿插思想教育元素材料,使学生萌发积极向上的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科研思想观,产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用自己所学知识为造福人类做贡献,以此来达到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思想教育的目的。逐渐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科学信仰,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精神引领下,怀揣家国情怀,具有敢于攀登科研高峰精神,为做强我国的地球物理事业做贡献,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地球物理人才。
在《固体地球物理学I-地震学》授课中要让学生从地震学的宏观概念和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了解全球范围内地震的分布规律,识别震源机制,了解地震仪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和野外布设方法等。在该门课程专业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同时,将思想教育元素融入专业内容或素质培养之中,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具体引入相关的思想教育元素及教学效果列举如下。
1 地震灾害
众所周知,地震灾害和火山喷发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正常生产生活的重大地质灾害之一。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经历了数次较大的地震,其中7.0级以上的就有10余次。其中,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县发生8.5级地震,死亡4000人;1966年3月,发生在邢台的两次地震,震级分别为6.8级和7.2级,共计死亡8182人,伤51395人;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7.7级地震,死亡15621人,受伤32431人;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共计伤亡29579人;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769人,16.4万人重伤;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发生7级以上地震2次,死亡743人[4]。2000年以后,发生的几次大地震还历历在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死亡及失踪人数总和87000人;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7.1级地震,死亡2220人,失踪70人;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死亡25人,525人受伤,6人失联。
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即使是过了数十年也让人顿感心头震颤,久久难以平复。作为一名专业为地震相关方面的莘莘学子,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视而不见。要坚定学生立足于该专业,发奋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发掘地震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争取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帮助,为人类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出正确的指导,激发其努力为灾害面前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爱国,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2 世界首台地动仪的发明
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全部用精铜铸造而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中间的椭圆形球表面铸着八条口含铜珠的龙,龙头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位,在每条龙的正下方都对应有一只蟾蜍。其中任何一个方位发生地震,该方位龙口中所含铜珠便会落入下方的蟾蜍口中,进而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公元l38年,我国用这台地动仪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这比西方国家19世纪以后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要早1700多年[5]。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开创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是人类历史上的首创。他是人类从事地震科学研究的先驱,被全世界公认为地震学的鼻祖。他的这一发明创造,领先于欧洲1700多年,张衡也因为发明地动仪登上了科学的顶峰。每当有这类正能量典故被引入课堂时,学生学习气氛总会空前活跃,兴致蓬勃,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情怀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唯一一次做出准确临震预报的大地震
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邢台地震受灾现场要求要把邢台地震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抓,要解决地震预测的难题。1975年2月3日18时,辽宁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3.1级地震,当天地震频次逐渐增加。地震专家们研究此次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全省各地提供的近2000条前兆信息,于4日零时向辽宁省政府发出了海城—营口将要发生大地震的预测,4日上午10时省政府发出要求落实防震、抗震工作通报。当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发生了震级7.3的大地震,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警。联合国将海城地震预报确认为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对强震做出的准确临震预报。然而最终由于种种因素,它的功臣们把“凑巧”这个因素放在重要位置[6-7]。
地震的预报工作仍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难题,前人的研究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榜样,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真正地了解地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而且还因为它是的是十分复杂的以至于难以研究的自然现象。然而实践证明对此进行准确分析所做的努力工作,可以显著改善可靠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减少人类的损失,也是科研工作者的坚定任务,更是鼓舞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动力,为今后的科研梦想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的教学改革模式,能够引领学生积极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与探索中,有利于逐步摸索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发展道路;专业课课程中实施思想教育够将素质教育和道德素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充分贯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理工融合为手段、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能力、工程能力、思想道德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进而培养出更多懂理论、能创新、善操作、会创业、有道德,且具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瑞.构建全课程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9(3):122-126.
[2] 李思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45-46.
[3] 殷正和.张衡地动仪工作原理新探讨[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2(3):70-76.
[4] 崔学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7):150-151.
[5] 高继宗.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纪念海城7.3级地震40周年[J].城市与减灾,2015(2):6-8.
[6] 张大勇.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J].科技资讯,2017,15(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