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资讯

基于不同尺度的核密度分析海西城市群城市规模演变的研究和探讨

基于不同尺度的核密度分析海西城市群城市规模演变的研究和探讨

肖惠珍

摘  要:海西城市群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南北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西临长江中游等内陆城市群,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又在“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我国东部沿海的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洲及北部湾城市群将构成我国沿海城市带将有可能上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带。该文从人口规模上分析海西城市群2009—2017年的规模演变,了解海西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现状。并通过不同尺度的核密度分析研究和探讨海西城市群城镇聚集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西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不同尺度  核密度  城市规模  城镇聚集区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8(b)-0182-05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H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Scales of Nuclear Density

XIAO Huizhen

(Xiamen Kingto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0 China)

Abstract: H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north-south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West to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other inl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east to Taiwan across the sea. It also occupie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along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refore, the coastal Bohai Urban Agglomerations,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Haixi Urban Agglomerations, Zhuzhou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North Gulf Urban Agglomerations will form the largest coastal city belt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cale evolution of H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2009 to 2017 in terms of population scale, and understands the status of scale and grade of H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 of H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is discus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uclear density at different scale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ixi urban agglomeration.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Different scales; Nuclear density; City scale; Town agglomeration area

隨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城市群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核心载体,也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随着城市间经济联系增强,不断涌现出新的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以下简称海西城市群)是东南沿海城市群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城市群,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南北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西临长江中游等内陆城市群,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提出要建设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并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一带一路”,将进一步促使海西城市群在对外贸易投资等方面都得到增强;福建自贸区近年来发展迅速,福建全面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这些开放政策将会给海西城市群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发展前景,通过对海西城市群城镇规模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意义和科学的指导价值。

由于海西城市群山海地势分明,导致人口分布比较分散,因此没法形成辐射能力很强的龙头老大来带动其他周边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明显偏小,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差(见表1),经济实力也不突出,因此尚未形成规模结构等级明显、分布比例合理的城镇体系。海西由于缺乏大城市且受经济规模的制约以及交通网络不够完善,导致城市间关联度较低,资源优势互补性弱,导致海西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减弱。虽然福建省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福建省经济规模的制约,与台湾产业的对接不紧密,所以要深入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

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从未来的中国经济布局看,海西城市群又具备极大的发展前景。我国东部沿海的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洲及北部灣城市群将构成我国沿海城市带,这一新的城市带的崛起和壮大将有可能上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带。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是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稳固地位的重要保证。而这条城市带中,海西城市群相对其他几个城市群来说比较落后,由于其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发展前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文从2009—2017年海西城市群城市规模的演变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海西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城市规模等级动态变化

1.1 海西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

综上所述,海西城市群的发展呈现出城市规模小、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有限,规模难以突破和壮大,从而导致海西城市群的集聚能力偏低。海西尚未形成等级结构明显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64.8%,海西城市群产业结构趋同,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南平、龙岩和宁德三大产业比重较为均衡,泉州和厦门以二三产业为主,整体上产业互补能力弱。海西城市群对台湾产业的对接不紧密,但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增强,加上福建省努力打造自由外贸区的优势使得双方在合作上进一步提升。

1.2 海西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

该文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7年这4个时间截面的非农人口数据分析海西城市群17年来的人口规模变化和发展趋势。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等级划分标准,分别对研究区67个市县4个时间断面的非农人口进行划分城市规模等级,其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这3个时间断面上,4个层级的人口规模都呈现典型的金字塔模式,城市规模等级最小的城市占绝大多数,往上逐级递减,2000—2017年17年来特大城市个数只增加一个。为了更清楚地从空间上认识研究区的城市规模等级分布情况,我们利用ArcGIS的可视化功能,通过对行政单元内各市县赋予城市规模等级,并直观显示如图2所示。

2000年,只有福州市辖区(111.58万人)属于大城市,中等城市也只有厦门(66.22万人),小城市包括莆田、泉州、漳州、三明和南平市辖区,而且这些城市的人口除泉州市辖区(31.5万人)以外均小于25万人。从2000—2005年,仅泉州市辖区从第三等级晋升到第二等级、从第四等级到第三等级的城市有龙岩市辖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以及漳州市的漳浦县。2005—2010年这7年期间,厦门市人口达到了154.52万人,与福州市辖区同为大城市,但没有城市从第三等级晋升到第二层级,从最低等级上升到第三等级的城市包括福清市(37.16万人)、长乐市(24.29万人)、仙游县(20.19万人)和福鼎市(20.61万人)这4个市县。从2010—2017年,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人口规模3,第二等级新增6个,第三等级新增7个,并且基本上都是沿海城镇得越级。从整体上看,2000—2010年这10年期间,福建省在这段时间内虽然人口都有所增长,但是涨幅不大,发展比较缓慢,2010年以后人口增长加速,逐步形成沿海城镇带,从空间上看,沿海地区的人口增长相对其他市县比较快。

2  海西城市群聚集区

下面主要对城镇聚集效应进行分析。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实质是城镇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的动态变化过程,上述以县市为单元,从城镇人口规模对其划分等级,并不能说明城市人口的集散情况,也不能反映海西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结构在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因此,该文利用ArcGIS的kernel density工具分析城镇人口密度,更加直观地从空间上看城市群在这4个时间断面上人口聚集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其结果如图3所示。

通过不同的搜索半径(25km和50km)对海西城市群的城市聚集区以及城市集聚状态的动态变化分析,运用25km的搜索半径清晰地反映出海西城市群67个市县城市人口密度程度在空间上的连续变化,50km 的搜索半径直观地反映出福建全省城市规模分布密集地带的扩张情况,从不同的尺度上分析研究区域的人口聚集。

3  结语

3.1 城镇尺度的集聚变化

2000年城市规模体系结构呈以福州和厦门为核心聚集地的双核心结构,而其他城镇也出现了较小区域的聚集地。到2017年逐步演化成点-轴的结构,西部山区的城市聚集点分布增多。由于山区交通相对比较落后,山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口规模也比较小,大部分的人口都涌入沿海城市。因此出现福建省沿海城市的规模逐渐增大,聚集核心也由福州和厦门的双核心变为福州、厦门和泉州的多核心,并且沿海呈现轴带状分布,并不断往西部山区扩张。

3.2 全省城市规模体系变化

图3中a1、b1、c1、d1的kernel density分析结果看全省城市规模密集的变化在整体上具有东高西低。2017年的小规模的聚集区明显比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的范围大,但整体上城镇聚集效应不明显。图3中a2、b2、c2、d2的kernel density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明显的城镇聚集带,城市密集区主要沿交通主要干线或者是沿海交通便利的区域,其扩张发展趋势不断从沿海辐射到中部市县,并深入福建省西部山区经济城市规模较为落后的地区。图3中显示,从2000年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密集区的单个核心结构,到了2010年基本上形成东部沿海与中部两条轴,其中福州为核心的密集区,而厦门为中心的密集区和泉州为核心的密集区基本上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厦漳泉大都市圈,到2017年沿海城市包括宁德为中心的北部沿海城镇密集区向南连接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逐渐形成一个等级结构明显的面状城市密集区,辐射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逐渐与海西城市群中部,北部和南部连城一个较大的城市聚集区,共同促进福建省中西部的发展,全省的城市体系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促进城市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玲,韩红莲.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規模分布及演进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19(2):77-82.

[2] 王德利,王岩,陈轶,等.中国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演变特征及规律分析[J].生态经济,2019,35(2):95-100.

[3] 曹雨霁.西南地区省际空间经济联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

[4] 李美琦.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5] 彭白丽.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集美大学,2018.

[6] 周佳雯.基于空间效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与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协调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

[7] 王惠霞.中部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时空格局与规模等级模式分异研究[D].武汉大学,2018.

[8] 周媚.基于经济联系与城市流的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异质性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8):1-3.

[9] 陶冶.长株潭城市群金融聚集及其辐射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8.

[10] 王振坡,张馨芳,王丽艳.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及演进机理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8(1):108-116.

[11] 陈文贤.甘肃省城市经济发展及其空间联系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7.

[12] 朱邦耀.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13] 刘大海,欧阳慧敏,李晓璇,等.基于人口规模的沿海沿江城市群发展规律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2):119-123.

[14] 华婷婷.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清华大学,2016.

[15] 苗洪亮.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内部联系对其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7.

[16] 赵东霞,韩增林,赵彪.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地理科学,2016,36(6):846-854.

[17] 徐建斌,占强,刘春浩,等.基于经济联系与空间流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异质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10):36-43.

[18] 张艳清.中原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2015,32(7):16-19.

[19]王海江,苗长虹,茹乐峰,等.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2012,32(7):18-23.

[20] 方锦涛,杨柳.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经济聚集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29(5):61-64.

[21] 马志强.论我国城市群的聚集方式和特色[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4):47-50.

[22] 王海江.城市间经济联系定量研究[D].河南大学,200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28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