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传文
摘 要: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自身参与、体验、感知等学习行为获得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由于学生开展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缺乏、目标不明确、学习行为不规范,因此,需要学习的指导者,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去开展有效的实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采用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过程,既需要课堂内外活动的组织安排,也有理论内容的即时教学,这就决定了这一过程既需要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指导,也需要学工部门的活动指导,两者共同指导,构成一个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双指导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双指导教学 模式研究
中圖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8(b)-0240-03
Research on the Dual Guidanc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NG Chuanwen
(Hubei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the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ir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perception and learning behavior to obtain the depth of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due to the lack of learning initiative of students in practice, the target is not clear, learning behavior is not standard, so you need to study guides,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learning of students practice teaching plan, guid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effective learning.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a cognitive activity as the carrier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need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room activities the organization arrangement, there is also a theory of real-time teaching content, it determines the process needs both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guidance, also need to learn the activities of the Labour department guidance, both the instruction, make a division of labor cooperation,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coordinated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double guiding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Dual guidance teaching; Model study
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1]”。双指导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实践教学探索,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同时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和管理,从理论教学和组织管理两个角度进行实施,打造有效的实践教学课堂。
1 构建实践教学双指导模式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真正地让学生触摸社会,了解社情民意,在社会的大课堂上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2]。”但是目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学情变化、组织管理、资源限制等多方面原因,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1.1 实践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变化
目前高职院校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学生主要是“00后”的一代,他们有丰富的学习活动经历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学习成长的经历感受从原来的“棍棒教育”变成了“鼓励教育”,与父母和老师形成了平等、互动的关系,同时参与各种培优教育的学习经历,使得“00后”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开放。其次,有着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他们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网络,早已习惯每日通过网络流连于精彩纷呈的世界,寻求感官和认知上的刺激,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获取迅速便捷,同时对新知识的获取形式以及学习感受更加关注。例如,现在大学生外出机会很多,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节假日的必然选择,而且通过网络进行参观认知的机会更多且成本低,效率高。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的传统形式,如场馆参观、考察调研等在以往因为能够外出开拓视野,还能获得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但是现在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热情,即使参与,在实践过程中也因为缺乏兴趣而效果不佳。学习方式的变化,需要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全方位了解学生,积极引导,实现有效的实践教学。
1.2 实践教学组织实施难度大
“多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都是一身兼二任,既承担理论教学,也具体负责指导实践教学,这有助于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统一性[3]。”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部或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般都没有自己培养的专业学生,对其他学院的学生也没有管理的职能,基本上只是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承担着,从而陷入一种矛盾,既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又没有管理学生的权限。现行教育部文件虽然明确规定,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确保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但是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因为有课表以及固定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的制度化约束而能够规范性实施。实践教学强调灵活性,恰恰缺乏这种有效的制度上的规约保障,经常性出现实践教学时间难以确定,即使确定了,也容易出现与学生其他课程教学活动或是学工活动冲突的情况。学生不愿意请假,或者无法请假,都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参与率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实现全覆盖,以外出场馆参观为例,由于经费、安全等因素的限制,通常只能象征性地组织班级代表参加,流于形式上的完成。这种教学组织的现状急需做出改变,进行组织制度设计,实现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
1.3 现有机制融合效能不足,工作动力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中,两支队伍都存在缺乏工作动力,缺乏职业成就感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有一种认识,思政课不能为就业加分,因此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较为随意,不够端正,因此,学生学习态度不佳,学习反馈差,容易陷入“学生不愿意学—老师实践教学积极不高—教学组织实施动力不足—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学生不愿意学”的恶性循环状态中,导致思政课教师职业成就感低,工作动力不足。而辅导员队伍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承接终端,加之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独立自理能力较差,可以说是终日事务繁忙,而晋升的竞争压力又过大,导致部分辅导员在行政之路上都难以称心如意,从而缺乏职业认同感,甚至想离开辅导员崗位。因此,构建两支队伍的育人共同体建设,必须设计到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效果,让教师收获教学价值感,有助于学工队伍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增强工作动力。
2 双指导模式的构建思考
思政课队伍和学工辅导员队伍在育人的主要方式上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在教学中分析主客观世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到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中去,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观念,而后者则主要在于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虽然在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全心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长成才,培育大学生自觉将未来的人生奋斗汇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来,这是二者能够构建实践教学双指导模式的前提。
2.1 规划顶层设计,建立共同指导机制
“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顺利实施[4]。”系统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双指导教学模式要求高校要打破现有工作格局中的条块分割,各管责任田的现状,形成统一的领导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高等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5]。”学校党委要明确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领导权的统一,改变目前思政课队伍和学工队伍分属不同领导分管,各自独立开展工作的局面,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的各要素的协同育人。
双指导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在明确的统一领导下,秉持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制定一致的实践教学工作任务目标,并在制度上形成联动性的组织实施机制,相互补台,相互合作。同时建立共同的工作评价标准,着眼于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评价指标要依据于有效的实践教学开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评价标准最终落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水平、日常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上来。例如,在具体工作中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打通思政课程考核与学工学生日常德行表现的共评渠道,综合成绩纳入大学生的日常的行为操行等指标,形成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整体表现的积极约束和引导,也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支持。
2.2 补齐短板,实现优势互助
相对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也拥有天然的优势,与学生接触多,距离近,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有效地制定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提供了依据。入职的辅导员有从事过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学生时代就参与和组织过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有丰富的组织方经验,同时也有对站在学生角度的参与者的心理把握。在担任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生管理的职务中通过工作实践也使得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而且,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分配,如奖学金、党员发展、班干选拔、评优评先等,这也大大提高了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组织管事时的话语权。因此,辅导员相较于思政课教师既更能够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也能够有更多的实践项目创新,从而与思政课指导教师配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3 形成激励机制,建立工作协同
首先,需要从激励机制上对从事实践指导的辅导员进行支持,让辅导员的付出能够有实际的价值回报。例如,辅导员承担双指导教师任务不能是单纯地多做一份事,而是需要与思政课教师一样进行课时的计算,计入年度教学工作量,核算绩效收入。其次,辅导员在进行职称评聘时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学校可以将辅导员在承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时的工作量计入教学工作量,将其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的重要依据,在制度上激励他们能够并愿意主动地承担指导教师的工作,用心去摸索和研究实践教学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更好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指导工作。
在有效激励辅导员工作动力的前提下,两者共建教学协作机制,依据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协商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展步骤,实践教学后也能够及时地进行项目的分析总结,不断优化实践教学项目,实现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全程协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R].2015-07-27.
[2] 金文斌.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157.
[3] 李朝阳.构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工合作组织实践教学的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 50.
[4] 凌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大理大学,2019.
[5] 张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博LCD教学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6] 李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