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中学生百科

用最好的方式唱古诗

用最好的方式唱古诗

新星

7年前,梁俊和妻子周晓丹新婚不久,两人就携手走进贵州乌蒙山的深处做了两年半的支教老师。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难住他,一度让他濒临绝望的是如何教会一群没有任何语文基础的孩子学古诗词。烦恼中,梁俊弹起吉他,唱起了歌,突然脑中灵光一现:能不能给那些需要背诵的古诗词谱上孩子们喜欢的曲?没想到这一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更让梁俊惊喜的是,孩子们被诗词熏陶后写出来的作文和小诗,散发出让人惊诧的天真与洗练,妻子周晓丹把孩子们的作文一一保存下来。支教结束后,虽然每隔两三个月他们就会进山里看望孩子,但日常翻看孩子们的文字才是他们之间最深的情感链接。

2018年,梁俊与山里的孩子们一起登上了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吟唱古诗《苔》。这首《苔》后来刷爆朋友圈,创造了三天播放7000万次的纪录。梁俊受到感召,发起了“苔基金”,致力于将诗性教育带回乡村,用美好的方式辅助乡村的孩子学习古诗。如今,梁俊是“梁俊唱古诗”的作曲者,更是诗性教育的实践者。

问:很多古诗词,意境都非常美,但如果只是看或者读,领略到的东西是没有唱出来那么多的。您如何看待这种差别和区别?

答:我看过一个故事,关于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在写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去唱诵、引用,直到有人为它谱了曲,才在唐朝流行起来,变成唐朝的送别诗。这个故事给我的一个启发是:古诗需要去唱,这样才有生命力。我们以现代音乐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口去唱,这样就能将这些古诗词融入生活。

问:几年的支教生涯,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看得出来,您对这群孩子的感情很深。您怎样看待诗性教育与儿童的成长?

答:难忘的事情很多。真正触动很深的,是我看到有些孩子突然就不上学了。这让我意识到,某些时候,知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那么,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够真正让他们的内心发生转变呢?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提升他们生命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无论是唱《苔》,或者唱其他古诗,我都是想让他们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唤醒他们内在的动力,更好地去成长,去对抗不大好的、黑暗的东西。

问:您在谱曲的时候,是如何将文字的音韵和音乐结合起来的?古诗和现代民谣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共性?

答:我大部分凭感觉,我的音乐创作方式相对比较灵活,没有过度思考音韵的部分。我的想法就是要朗朗上口,要简单,所以会刻意避开难的节奏、难的旋律,让孩子们听一遍两遍就可以哼起来,当然最基本的也要保证好听。《苔》这首歌就是这样,我们创作的时候就是为了教孩子,四句话,反复地唱,很容易就学会了。

问:可能有些家长、老师会說,我既不会吉他弹唱,也不懂民谣谱曲,梁老师这样的诗性教育我做不来。这样的说法,您怎么看?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切实的帮助?

答: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这件事,将古诗整理成音频。当拿到这个音频的时候,不论你是乡村老师或者是家长,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打开一起唱,这是很简单的。我们需要把这个门槛放到最低,让你拿到就可以唱,但前提是,我们做的这些音乐是好听的,是你愿意打开的。这是我们努力要做的事情。

问:您把在乌蒙山的支教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算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那么,您以后的规划是什么?

答:当然还是做古诗,我们的计划是做120首,一年发40首。我们讲究的是积累,在正常上课时间,每周积累一首,一年40首,积累6年,那已经是非常大的诗歌储备量了。不过还需要一些小方法,比如,我们在山上教孩子们,第二年会把第一年的诗歌再学一遍,因为随着成长,他们的理性是不一样的,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生命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编辑/梁宇清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3299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