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说
经常在《中学生百科》上读到黎荔的文章,很喜欢,感觉比一般的文章更有深度。我甚至觉得,她用文字触角触及的许多东西,深藏于我的思想无法抵达的地方。谢谢她用生花妙笔带我领略到了不一样的火花。后来看她的简历,才知道她是大学老师,几乎坚持每天写作。想必她的工作、生活都很忙,会有诸多牵绊吧,所以,我特别想知道的就是:是什么样的动力让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写作当成日常?另外,作为每次都为“800字的作文”头痛不已的“写作困难户”,我真的无法想象,她怎么会有那么多东西可写。(小王子之王)
编辑说
现在的中学生,真的有很多“写作困难
户”,为600字或800字发愁。是的,很多学生写作文的方式只有一种——凑够字数。写作真那么难吗?如果像黎荔老师一样,把写作当成日常,把记录每个日子当成习惯,写作文不但会变得容易,甚至会变成“最不像作业的作业”。很多时候,不知如何动笔,不知该写什么,许是因为你尚未发现滴水藏海,尚不明白一花一世界,又或者像黎荔老师所说,你还不懂得“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沙子,生活自然就会充盈,你笔下的世界自然就会充盈。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够坚持每天笔耕不辍?我总是说,这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就像写日记一样。有人会善意劝告,为什么不少写一些?千锤百炼,把每一篇打磨成为精品。对于这样的善意,我只能付诸一笑。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但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是不好的。对我来说,这一页又一页的深蓝与浅蓝,就是我每天流经的日子,有些日子跌宕起伏,有些日子平淡无奇,有些日子充满活力,有些日子充满疲惫,有些日子明亮,有些日子暗淡……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地剪裁生活,让一些日子成为精品,而让另一些日子成为废品?
我希望我能够超越这些没必要的区分,这些区分其实来源于名缰利锁的束缚。文字又不是敲门砖,不是为自己邀名邀利的工具,而是一个人认真活着、尽心知性的法门。人生流逝的时间就如沙漏中的沙子,细沙悄然漏尽的那一天,呼吸也将从我们的身体中耗尽,所以,每一粒沙子都值得珍惜。
我每天的身体与情绪状态是不一样的,我每天的经历与偶尔感触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写得好一些,有时候写得差一些,那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真实人生。
有的日子,如一只云雀在春天一个阴沉的日子飞向酥酪般的天空;有的日子,如一道闪电照亮黑夜中远处的一排树木;有的日子,如飘零如雨的枫叶在棕褐色林荫道上铺成调色板;有的日子,东张西望,不知所措,四顾茫然,如新雪上一只小鸟的楔形脚印。
春天时对花赞美,秋天时对月光惆怅。在四季的轮回与流光飞舞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如果说时间是构筑每一个日子的脊梁,那么,我们在时间的脊梁之间有意无意地填入了那些令内心柔软的细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惦念,一种自然的物候,一幕闪回的记忆,一盏亮在窗前的灯……无法想象如果我们丧失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所有的日子将会变得何等的僵硬。在僵硬的日子里来来往往的人,怎么可能寻找得到生命的感觉呢?
所以,每天都要记录下某个细节、某种情绪、某份追忆、某一瞬间的怦然心动。那些觉得日子都是一样的人,麻木而且懒惰,于是他们把感情、得失、生活的本质都匆忙且不辨好恶地咽下去,果腹而已,认为活着不过如此。是的,对于所有人来说,日子都是琐碎的,可琐碎的日子就像水泥和沙石一样,既可以砌成伟大的建筑,也可以永远是一堆废料。
日子是干什么用的?
日子是我們活着的地方。它们来临,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唤醒我们。有的人选择在蓝天白云下,在令人震颤的远方召唤前觉醒了,他们愿意过风一样的日子,策马狂奔在路上,随风飘到那山野烂漫之处。有的人如同孤独而古老的灯塔管理员,过的是安静枯燥的日子,他们习惯了独自一人努力,静候时间在不间断的劳作中悄无声息地滑过。他们本分地守着自己一方卑微天地,甘于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将日子过得心平气和。我希望我是后者,不需要眼花缭乱的冒险,静水流深也能品味日子的精彩。
记得王朔曾说:真想在电影里过日子,下一个镜头就是一行字幕——多年以后。我不同意这句话,这不是对人生的巨大浪费吗?在现在与“多年以后”之间,不是还有一连串长长的日子吗?
日子从我们头上划过,悲惨的和温和的,不得不提的是日子,不堪一提的也是日子。总是有孤独的日子,总是有幸福的日子。每天记录的文字,随着日子而流转,随着心情而起伏,年深日久,那一页一页深蓝浅蓝,不知是不是可以连成一幅内心世界的宏伟地图?
时间是奔流不息的,回味也只是在心里。流年似水,雁渡寒潭,一直写,一直写,把那些日子刻画下来,这就是生命最好的珍藏了。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其实,人的一生,行之匆匆,回望过去,日子过得比想象的还要快。
今晚,又在静静地敲着键盘,想起朱自清在散文《匆匆》里所说:“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于是,虽然倦意袭来,仍然继续敲字,让一个字、一个字从指尖间蹦跳出来。窗外,柔和的月亮从高处的枝叶间注入一溪银光。月光下的我,溅满夜色的纹理。洒满月色的窗台上,仿佛可以触摸到时间的蛇皮,正爬行于分秒之间。
室内平静,只有午夜钟摆的锤击,往旧日子里再钉上一颗新钉子。
编辑/梁宇清
黎荔,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品牌讲座《学而讲坛》创始人、负责人,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副主任、人文学院高培中心主任,著有《陕西文化产业实战研究》《视觉素养导论》《艺术导论》《读图范式》等,在本刊发表《回到童年之屋的诗人》《简单的问题是困难的》《召唤一朵无中生有的云》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