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兰
唱《我和我的祖国》时,最喜欢唱这句: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唱到这里,心里总是有种暖意在安静地荡漾。指导大家练合唱的老师也一再告诉我们,这一句要舒缓、放松、优美地唱出来,要含着喜悦、带着微笑。后来,大家照老师说的去做,唱出来果然好听。对于自小生长在乡村的我来说,心里更有一种别样的感觉,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是我少年时村庄的模样,以及那缓缓向上升腾的炊烟。
我不是追星族,但喜欢听歌手王菲唱《又见炊烟》。这首歌旋律美,词美,而王菲的声音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清澈又柔润,特别优美动听,宛如天籁。也听过不少翻唱版本,但都不如原唱。私下也揣想,王菲少年时候也有过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吧,要不她怎么能演绎得如此韵味悠长,如此深情别致,如此清澈动人。她唱的时候,心头是不是也会想着亲爱的外婆或者祖母燃起的袅袅炊烟,想起炊烟里浮现的慈祥容颜,以及脸上浮出的淡淡微笑?
小时候,春末或夏秋季节,下午放学回家,放下书包之后,经常是和伙伴们一起去地里割草。那时没有手表,而炊烟就是我们的时钟。一开始是一两家的炊烟袅袅升起,接着是三五家,等到村子里大片大片的炊烟升起,我们就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于是赶紧提起装着青草的篮子回家。那时,村庄里的炊烟,就是妈妈们发出的短信息吧。
少年初识愁滋味时,我喜欢在村外远远地看着炊烟升起,它低回、缭绕,有时又俏皮地在小村上空盘旋,最后,慢慢地飘散,成为天空的一部分。袅袅炊烟,仿若小村的魂,让平素简陋的小村亲切起来、生动起来、灵秀起来、优美起来。心里想着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一双粗糙的大手,是那么温暖,抚慰着贫困的生活,又是那么灵巧,想尽一切办法把粗陋的材料调配成可口的食物,丰富一家人的胃口,支撑一家人的希望。
再大一些,经历过一些人世沧桑,读过不少诗词之后,我喜欢远远地看着村庄里的炊烟升起,体会古典诗词里的意境,炊烟袅袅,情思也袅袅,感觉很美好。古人诗词里描写炊烟的佳句名篇也不少——“邻炊烟火动,下舍晚鸡鸣。”“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漠漠炊烟村远近,冬冬傩鼓埭西东。”
炊烟在歌里优美动人、诗意美好,可真正在灶房里劳作的人却是辛苦的。记忆中,很多人家的灶房都是偏房,低矮而窄小,母亲们、姐妹们甚至是祖母们在灶前忙碌,忍受着烟熏火燎,经常熏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忙上忙下很是劳累。农村的女孩子,长到六七岁就要帮母亲烧火做饭了。一只手拉风箱,一只手往灶膛里添柴续火,两手配合好,灶火才旺。我小时候烧火,要么烧着烧着就灭了,要么火太旺烧煳了锅,还经常被灶膛冒出的火苗烧到额前的头发。那时,最讨厌的就是和小伙伴们正玩到兴头上,却被父亲一声断喝:回家帮大人烧火!父命不可违,于是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如今,不少農村人家都用上了燃气灶,烧火做饭的渐渐少了,想到这情景,我心里说不清是喜悦还是惆怅,更多的是高兴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父老,过上好日子,住上干净敞亮的楼房,辛勤劳作的母亲们,有了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厨房,厨房里装上了抽油烟机,再也不用在局促的小灶房里忍受烟熏火燎了。
炊烟,千百年来一直是乡村的符号,是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炊烟里,是一粥一饭的温暖;炊烟里,是素朴简单的爱;炊烟里,是宁静的生活与诗意。炊烟袅袅,在乡村的上空升腾,也在我胸口升腾,一缕缕,斩不断,理还乱,成为永久的乡愁。
那就让它成为永久的乡愁吧。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