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磊
摘 要:备课专业化,就是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对传统备课进行专业化改造.这不是一个杜撰的词汇,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针对传统备课的弊端以及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提出的.理解它,不妨剖析其三重内涵:科学性、技术性和过程性.本文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声音;教学设计;学教评;自制教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2-0049-03
1 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课标分析
2.1 学生学什么
新课标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基于生活中的实例,阐释物理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剖析生活中的实例,蟋蟀发音的原因,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什么有关.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探究并认识物理知识.
2.2 学到什么程度
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要了解声音的产生,通过自制教具探究气体、液体、固体能够传播声音,通过自主探究,不但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勇于放弃或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而且培养总结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3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的实验,得出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安排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得出结论后,提出问题“怎么保存声音”,并指出可以利用唱片表面来记录声音,既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了知识面.
声音的传播是本章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探究实验.这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遗憾的是,课本并没有强调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向学生先介绍一下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即提出問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活动,适当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真空铃的实验及结合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交谈进一步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播的”,学生是很迷茫的,教材中都是静止的图片,实验室没有相应的教具可用,对于声音在水中传播,可以这样设计:把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到密封袋中,然后放入水中让学生听是否有声音.针对固体传播声音,可以设计土电话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进行探究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深刻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学情分析
对于学情,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知识维度、技能维度和素质维度.
首先是知识维度的分析,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如:蟋蟀的叫声、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读书声等等.
其次是技能维度的分析,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动手、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声音.
最后是素质维度的分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课堂参与度不高,个别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力不能持续,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很积极.因此这堂课设计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实验难度不大,需要动手实验,学生积极性应该会很高.
这节课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采取自制声音传播的教具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提高.
5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6 教学流程
6.1 引起注意,导入新课
如图1所示,教师利用一张白纸做声音实验并展示一段声音视频.
分别用敲击、晃动、摩擦、撕的方式让纸张发出声音,再播放一段声音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刚才的声音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想知道的么?
学生回答可能多种多样.
例如可能学生的回答里面会出现: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阅资料,自己先行研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6.2 呈现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
6.3 回顾旧知
通过回顾小学科学课学过的声音,进一步学习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6.4 提供情境
6.4.1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板书)
创设情境:(提供情境)老师现在正在给同学们上课,那么老师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任务:(指导学习)组织学生活动: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如图2所示.
活动过程如下.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注意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设计:(引出行为)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
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对于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怎么保存?
展示课件,唱片图片,详细讲解保存声音的方法.
评估要点: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6.4.2 声音的传播
创设情景:(提供情境)那么美妙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学生任务:(指导学习)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点燃蜡烛,在旁边敲击鼓面,火焰随着鼓声摆动.
教师提问:为什么火焰随着鼓声摆动?
引导学生得出: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教师提问:在没有空气的太空怎么交流?
學生任务:(指导学习)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抽出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抽气后再放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学习材料:教材真空罩示意图,如图3所示.
活动设计:学生通过课本结合探究实验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评估要点:学生能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创设情景:(提供情境)物质有三种状态,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教师演示:如图4所示,把放入密封袋内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水中,我们仍然能够听到声音,得出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学习材料:对教材渔民探测鱼群示意图进行延伸.
活动设计:学生结合探究实验总结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评估要点:学生知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创设情景:(提供情境)教师提问固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
学生任务:(指导学习)把连接衣架的两根细线靠近耳朵,敲击衣架听声音,得出固体可以传声.如图5所示.
学习材料:对教材示意图进行延伸.
活动设计:学生结合探究实验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评估要点:学生知道气体、液体、固体这些物质叫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6.4.3 声波
创设情景:(提供情境)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学生任务:(指导学习)观看闪电视频.
学习材料:课本声音传播速度表.
活动设计:学生总结出声音传播速度规律.
评估要点:学生知道声速与介质的种类以及介质的温度有关.
7 评估任务
这节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关于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评测练习
班级: 姓名:
1.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人说话是靠声带( )来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的,不能在( )传播.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或小于)
4.15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m/s .
5.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在管的另一端敲一下,会听到两次敲击声,为什么?如果钢管内装满水,会听到几次声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友林.基于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课堂操作策略——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J].中学物理,2021,39(02):24-26.
[3]金欣欣.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探究式教学——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27):4-5.
[4]丁玉玲,赵振宇.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J].中学物理,2019,37(08):56-59.
[5]普丽华.现象学视角下5E模式在物理课堂中的教学探索——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地震求生”为例[J].物理通报,2021(01):149-151+156.
[6]侯晋豫.初中物理思维课堂创建之图式研究——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15):1-2.
[7]李诗娴,李科敏,李蒙,穆慧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14):27-29.
(收稿日期: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