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
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人名,“公子小白”就是其中之一。这名字乍一听来萌萌哒,但我们只要翻开史书就会发现,公子小白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国君齐桓公。
虽然我们看到他响当当的名号就知道,公子小白绝对是个成功人士,但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小白在年少即位时,处境可谓是凶险万分。
当时齐国国君是齐襄公,齐襄公晚年面临国政混乱的局面,为了避免被迫害,他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纷纷逃亡他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没过多久,公孙无知被大臣推翻、杀死,齐国开始讨论重立君主。流落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得知消息后,纷纷快马加鞭赶回齐国。大家心里都明白,谁先到达齐国,谁便是齐国新一任的君主。
公子纠为了夺位,派自己当时的手下管仲去半路截杀公子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顺势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告诉公子纠后,自以为高枕无忧的公子纠慢慢悠悠地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谁知为时已晚,早一步赶到的公子小白已经被拥立为齐国的新一代君主——齐桓公。
凭借精湛演技躲过一劫并荣登国君之位的成功人士齐桓公也是个大度的人。他知道管仲是个贤臣,虽然管仲和他有“一箭之仇”,但他并不在意,反而重任管仲为宰相,发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事实证明齐桓公并未看走眼,管仲雷厉风行的为政智慧,让齐国逐渐强盛起来,在春秋诸国之间崭露头角。有了一定国力和兵力的齐国开启了春秋时期每一个强国都会走的征讨兼并之路。但是,如果仅仅是穷兵黩武、攻城略地,那么齐国至多变成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强国”,而永远成不了令人尊而重之的真正“霸主”。
此时的齐桓公距离霸主之位还相去甚远,让他成为春秋霸主的真正原因,在于他对人心的把握和处事的智慧。他深谙“霸道之道在于人心”的道理。
齐桓公谋划天下的第一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84年。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春,齐伐鲁,战于长勺,齐败之。”这里是说,在长勺之战中,齐国成功打败了鲁国。这一战之后,鲁国国君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齐桓公答应了,并与鲁在柯地会盟。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宝剑,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
齐桓公迫于无奈答应曹沫的要求,但事后,齐桓公想不归还土地而且杀掉曹沫。管仲劝谏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侯,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这让齐桓公立刻警醒,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诸侯们知道了这件事情,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渐渐地都想依附齐国了。
第二步就是-地会盟。“前679年,齐桓公会诸侯与-,始霸。”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呢?那就是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了盟约。
齐桓公在对这件事的处理上,真正显露了他处事的霸主智慧。他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要求,出兵伐宋。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的罪名,于是宋国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
齐桓公觉得利用周天子“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地会盟。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诸侯国君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而两年后的幽地会盟,更多的诸侯国主动而自愿地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至此,齐桓公的霸业已经基本成型。但令人佩服的是,他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谨遵初衷,将谦逊、礼遇的形象打造到了极致,留下千古美谈——“分沟礼燕”。
这就要从齐桓公继位的第23年说起,当时的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十分感激,于是一直护送齐桓公到了齐国的境内。
在那个周礼十分严苛的时代,诸侯相送出境,是越礼,是大逆不道。燕庄公回过神来十分忐忑,却没想到齐桓公一笑,说了这样一番话:“燕公礼遇我,我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他将齐国境内燕君所到的地方全部割给了燕国。并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尊崇周天子,主动纳贡。诸侯听说此事,无不为齐桓公的气度和胸襟折服,一时间纷纷以齐国马首是瞻。
而后的重建邢卫、阳谷之会、召陵之盟、洮之会等,让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而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葵丘会盟,则让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官方认可”,盟辞的五项条款更是让齐桓公的“霸道之道”得到了宣扬。
这五条分别是: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求取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
《春秋公羊传》对齐桓公有这样一句高度的评价:“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具有诸侯向心力的中土之国——周朝。孔子有云,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曾经崇高无上的周礼,因为周天子的式微被拉下了神坛。各个诸侯国纷纷雄起,周天子的地位摇摇欲坠。而此时,正是齐桓公的出现,真正将“尊王攘夷”做到了极致,将古代君臣应有的德行做到了极致。
齐桓公不想坐拥天下吗?如果我们高尚地说他不想,这未免太过绝对。在那样弱肉强食的时代,每一位贤君,每一位霸主,都会有这样的雄心。但齐桓公明白那个时代的症结在哪里,所以他只是低下头,俯首于周天子,选了另一条“称霸”之路。
那就是顺应人心。
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比起周天子的虚名,他用自己的气度、胸襟和伟业,折服了天下诸侯,乃至周天子,真正成为所有人心中当之无愧的春秋首霸。
从葵丘会盟的五条中就可以看出,齐桓公重视孝道礼法,尊重贤德,对吏治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同时怀柔天下。他俨然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千古明君的所有德行,但他没有揭竿而起去挑战周天子,而是用“当局者清”的心态,勘破了人性的贪欲,选择了至善的路。
齐桓公知道,若是用武力征服来夺取天下,不仅会失去人心和支持,同样也会引起大规模的战火。齐桓公也知道,目前的齐国再强盛,也并没有颠覆周天子和吞并所有诸侯国的能力,如果强夺豪取,无异于以卵击石。齐桓公更知道,他所践行的这条以人心为基石的霸道之道,会流传百年,甚至千年。
浩瀚历史长河里,繁星中亘古璀璨的那一颗,正是顺应了《大学》的开篇——他是“明明德”的春秋桓公公子小白。
他的星芒,他的光辉,照亮的不仅是那个传奇的时代,还有最本初的人性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