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姜
一
上初一不久,我看黑板上的粉笔字,隐约带着刺儿。用手掌遮挡左眼,只用右眼看,半眯着眼才看得清楚;挡右眼用左眼看,却清晰如常。我没觉得有哪里不对,也没跟爸妈说,直到某天听到大人聊天时说到“字有刺”,随口插了一句:“我有时候看黑板上的字也觉得有刺。”爸妈对视一眼,细问一番,得出结论:我近视了,得去配一副眼镜。
知道有可能是近视眼,我第一反应不是烦恼、难过或担忧,反而是欠揍地暗暗窃喜。班上早有同学戴了眼镜,他们从小巧的眼镜盒里拿出眼镜,架在鼻梁上,整个人焕然一新,散发出独特的书卷气质,顿时“万众瞩目”,周围人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声。一想到自己也即将收获那样的感觉,就对戴眼镜这件事充满期待。
家附近有一家开了好些年的眼镜店,我的同学们也多是去那家店配眼镜。周末,在爸爸的陪同下,我第一次踏足这家平常路过无数次的眼镜店。看到玻璃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的眼镜,款式多样,在白炽灯下闪着亮光,我更加期待。验光测度数,接着选镜片、挑镜框。握着取眼镜的凭据走出店门,我还有点恍惚。
怀揣兴奋又期待的心情等了几天,终于等来取眼镜的时间。一放学我就迫不及待地冲出学校,飞奔到眼镜店。拿到眼镜,试戴,金属的冰凉擦过耳际。抬头看镜子,感觉陌生:原来我戴眼镜是这样的。店员姐姐说:“你戴着眼镜好斯文呀。”我腼腆笑笑,看看周围,走了几步,跟她反映:“有点晕。”店员姐姐解释:“刚戴眼镜是这样的,过几天习惯了就不会晕了。”
我戴着眼镜走回家,隔着镜片看熟悉的街景和来往的人潮,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时,满眼新奇的我还不知道,往后常年戴眼镜的我,再也没有那样明亮清澈的眼睛了。
天真而无知的我,只知道享受班上同学一声声“好斯文”“好有书卷气”“好有气质”的赞叹。更幼稚的是,我还为自己的近视度数比其他同学更深而自豪,所以并没因为近视而注意保护眼睛。
真是“年幼”无知啊!
二
第一副眼镜戴到初三,觉得看东西也有点模糊了,才发现其中一个镜片被刮花了。于是我拥有了第二副眼镜,同时得知近视又加深了两百度。我竟然没有难过,仿佛近视加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配新眼镜,自然是换了新的镜框。戴着新眼镜进教室,同学说:“比之前要好看。”我还是腼腆笑笑,暗自高兴。这第二副眼镜,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洗澡,它没离开过我的鼻梁。
一位长辈说:“总是戴眼镜,度数会加深的。”我没反驳,还是常常戴着眼镜,不仅因为同学觉得我戴眼镜更好看,还因为眼镜店里店员姐姐说过,我两只眼睛度数相差比较大,最好常常戴着,不然眼睛会累。
到高中,我终于开始烦戴眼镜这件事了,但已经无法脱离它,因为不戴眼镜连地面都看不清,看书得把头低到桌面上,眼睛吃力,脖子也累。
一个不近视的同学好奇地问:“近视是什么感觉?”
我把她拉到走廊上,指着远处连绵的山:“你看到那座山了吗?”
同学点头。
我又问:“看得清山上的树吗?”
同学摇头。
“近视就是这样……你们看那么远的树才看不清,但近视的人看近处的树,也看不清。”
不戴眼镜是“50米外人畜不分”,但有一天课间,我还是固执地摘下了眼镜,站在走廊上眺望远方,看什么都是一片模糊,连远处那座大山都没有清晰的轮廓。走廊上人来人往,相识的隔壁班的同学和我打招呼,我看不清对方的脸,只能通过模糊的身型和听声音辨认,回应的话都因为担心认错人而底气不足。
“你怎么不戴眼镜?”
“因为……不想隔着镜片看世界。”
三
曾经幼稚地期待并主动习惯戴眼镜的生活,现在想要逃离,却再也逃不掉。就连课间摘掉眼镜一会的固执,也没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不戴眼镜,不仅看不清楚,而且会有眩晕感。
我终于醒悟,为自己曾经的天真无知而深深后悔。
偶尔会想,如果当时不是很严重时,我没有天天戴眼镜,是不是度数就不会加深得那么快?现在是不是也可以像一些近视度数较低的同学一样,只在上课做作业时戴眼镜,日常生活中裸眼就能应付?假设没有结果,因为时间不会倒流,不会再给我一次尝试对比的机会。
到高三毕业,我明显感觉到近视度数再次加深。第三副眼镜在三甲医院配的,价格比之前去的那家眼镜店贵得多,不过验光也更专业。对着镜子试眼镜框,我发现镜子里那双熟悉的眼睛,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明亮有神。我知道,这是近视度数深、常年戴眼镜的结果。
在醫院取配好的眼镜时,我想起应不应该常戴眼镜的问题,想问问护士,张口却又咽了下去。以我现在的度数,问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
后来又和一朋友聊到近视这件事,同样离不开眼镜的他说:“我以前度数不是很深,上课戴眼镜,下课就摘掉,结果度数加深得很快。”
一会戴一会不戴也会让度数加深吗?时间没有给我后悔的机会,但朋友的经历让我知道了另一种行为的结果,让我那个曾经纠结过的问题有了答案。虽然,我明白这也并非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同学因为不常戴眼镜而使近视度数加深,也有同学是必要时才戴眼镜,近视一直保持在较低的度数。具体问题,还是得具体分析。
或许,还是跟个人用眼习惯有着更密切的关系。那些虽然近视但是度数基本保持、不再加深的同学,是因为他们近视后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更加注意用眼,懂得保护眼睛,而不是像曾经的我,放之任之,幼稚无知。
而今,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