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麋鹿局
货币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正如中国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所说:“货币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货币史,总的目的是帮助理解历史。”
随着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货币制度甚至成了大国兴替的催化剂,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也很难离开对货币制度的解读。
不过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解决了货币和货币制度问题,人类在这个问题上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一次次不断地尝试和失败,对于货币制度构建,都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带你一起分析一个历史上著名的货币制度案例:布雷顿森林体系。
$新体系的诞生$
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华盛顿山的半山腰召开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安排。
这次会议确定的货币体系之所以命名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因为确定它的协定是在开会地点布雷顿森林公园签订的。
经过为期三周紧张的谈判,各方达成了协议。尽管协定内容错综复杂,但仍然可以用两点来概括——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所以从此之后美元被称为美金);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汇价允许小幅度浮动,短期内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成立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者分别用于控制汇价和对欧洲战后的援助。
很容易从以上条款中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特殊的外交背景下的:依靠二战,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迅速走强,自其建国以来,第一次有意识朝长期的国际联盟、国际承诺和国际责任的政策方向转变。
其实早在1934年1月31日,美国国会就通过了《黄金储备法案》,罗斯福很快使用了法案赋予他的权力,将美元兑换黄金的价格固定在35美元一盎司黄金。
该法案将美联储持有的全部黄金所有权转移给了政府,控制美国货币体系的核心权力也从民间机构美联储交到了联邦政府手中,为美元与黄金挂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个转变似乎是一种必然,也对后来的国际格局变化有着积极的影响。不过这个变化中却也有人落寞收场,那就是英国。
长久以来,伦敦一直都是欣欣向荣的世界金融中心,但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对英国来说,美国参战似乎为反法西斯联盟在欧洲战场提供了保证,但是它也让英国不得不交出控制世界金融秩序的权杖。
为了在战争中存活下来,英国与美国达成了一笔笔浮士德式出卖灵魂的交易。二战结束之后,英国负债占到GDP的240%,是战前的6倍,尤其是对美国债台高筑。华尔街的金融家很快意识到这是取代伦敦同行取得国际市场支配权的好机会。
在战后的混乱和美国的突然崛起中,美元地位迅速抬升,成为世界上唯一的黄金替代品。美元也就通过汇兑的方式扩散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一局面至今都没有太大变化。
$优势和功绩$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于世界经济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货币制度设计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最高级的尝试之一。它的优点多年来已经反复被经济学家研究分析。
第一,它避免各国自行贬值货币,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金融秩序。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萧条。各国只能发动货币战争来缓解国内的经济颓势,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
这种做法是相当有效的,能在资本主义游戏规则尚不完善的时代,为本国的贸易战赢得很大的优势。
比如1936年9月26日,英美法三国就曾经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停止货币战争,最终美英两国极不情愿地接受了法郎贬值30%的结果,并承诺不以本国货币贬值作为报复手段,法国大赚一笔。
此后,英国财政大臣斯诺登也宣布英镑脱离金本位,实际上允许了英镑贬值。那一年年底,英镑兑换美元下跌了30%,随之而来的是超过20个依赖对英出口的国家的货币随着英镑一起贬值,自发形成了一个英镑区。这对美国的工业出口简直是噩梦般的变故。
而一旦美元挂钩储量有限的黄金,其他货币挂钩美元,则世界汇率就不会剧烈变动,货币的公信力也就得到了维持。
第二,它促进了全球性商贸平台的形成。
根据《大西洋宪章》的第四条原则,英美两国将致力于实现所有国家(无论大小,战胜或者战败)都有机会在平等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本国繁荣进行贸易,以及从世界各国获取原材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解锁了现在我们已经很习惯的贸易全球化。
但是贸易全球化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足够稳定的金融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通过规范设计,各国让货币之间的汇率以及对黄金的价格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和贸易流通,大大推进了西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贸易的全球化进一步对英联邦的帝国特惠制造造成毁灭性打击。通过殖民地系统来吸血的一套玩法终于落寞收场,美国领导的自由贸易时代悄然登场。
第三,它实现了战后和平。
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和平了。
现在欧盟内部的商品和资本相对自由地跨境,解决了欧洲这片是非之地长久以来的争端。二战以后到现在,欧盟成员国之间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
即使把目光放到发达国家之外,新的货币体系作用也非常明显。
毕竟,新兴市场国家原本是很难打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市场的,在原有的殖民体系中,它們获取上游工业原材料的难度也相当高。为了拓展市场、获得廉价的原材料,新兴国家的选择一度只有战争。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是一旦建立了世界性商贸平台,商品自由跨境成了所有成员国的共识,资本输出顺畅,原材料的获得公平公开,新兴国家再也不需要用武力夺取生存资源。
$缺陷和崩溃$
说到这里需要解释一个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货币为什么一定要与黄金挂钩?
因为黄金是当时人们认知中最高明的国际交换媒介。它的优越性高于一切其他国际结算手段。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黄金储备越多,就越能够自由有效地展开国际贸易和金融。
一旦黄金与美元直接挂钩,美元也就和黄金一样成为国际交换的媒介和有储存价值的优质工具。
美国拥有当时全世界四分之三的黄金储备,到了1950年前后,美国的黄金储备更是达到全世界总储量的73%。美国人自诩有足够的硬实力支撑这种直接兑换。
根据协议内容,任何人拥有35美元,都可以去美国的商业银行窗口兑换出一盎司的黄金。可是纸币毕竟不是真金白银,即使是美国,似乎也没有那么多黄金可以用来挤兑。
一方面,黄金储备的增长量受到开采能力的限制,远远跟不上印钞厂印刷钞票的增长量。
随着战后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社会流通商品价值总量的暴增,美元不得不增发进入流通,如此才能支撑得起市场的流动性。
另外,贸易逆差将这些钞票带到了欧洲国家,一旦这些国家对美元信心不足,就会大笔将持有的美金外汇兑换成黄金。
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环境,是美国保障黄金储备不外流的基本条件。
但是此后的20多年里,美国由于对欧洲盟友毫无保留的援助和几次局部战争,鲜有顺差的时候。刚开始只是轻微的逆差,到1971年的上半年,逆差达到了83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美国黄金储备总量最高值的三分之一。
美国在朝鲜和越南深陷战争之时,导致大规模财政赤字,这让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对美元产生了信心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更情愿持有黄金而不是美元。没有人知道游离在崩溃边缘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何时解体,也没人知道明天用35美元还能否兑换出一盎司黄金。
戴高乐是最早捅破这层窗户纸的人。1965年2月,戴高乐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直言美国已经没有足够的黄金按他们承诺的比例兑换。
他说得没错,当时美國占世界黄金储备的份额已经从高峰时的75%萎缩至不到50%,到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这一比率又降至30%以下。
戴高乐还把用钞票兑出来的黄金用飞机从美国搬运回国。对美元的不信任甚至让法国成了当时的第二大黄金储备国。
在不断的内忧外患中,美元终于也经不起质疑,在尼克松时代宣布和黄金解除挂钩。从此,美国政府也终于获得了超发货币变相收税的能力,对美国政府机构的膨胀、美国对外事务的更多干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失去了定海神针的世界贸易一体化,也终将迎来新的旗手。
中国会是新的旗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