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中学物理

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摘要:通过对深度学习学科内涵的分析,以及深度学习学科实践的研究,发现情境可以作为深度学习的“触发器”.通过建立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了教学策略,即:依据标准,确定目标;根据学情,预设标准;寻找情境,确定主题;分解主题,确定活动;指导活动,持续评价.

关键词:情境;深度学习;模型;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0-0005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夏波(1983-),男,重庆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深度学习是学习的高级阶段,属于复杂的认知过程和高投入的学习方式[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个人整体发展为目的,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2].为了使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必须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内需力,因此,教师以“情境”为切入点,为学生创造深度学习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1深度学习的学科内涵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和获得发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和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3].当前,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还处于单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因此,研究深度学习的学科内涵,具有现实意义.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学科核心素养的首次凝炼,而深度学习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養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其目标.

以物理学科为例,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4].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赋予深度学习中,便可得到物理学科深度学习的内涵,即: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开展科学探究,运用科学思维,建构物理观念,同时培育科学态度与责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情境”是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的主要切入点,因此,研究情境对深度学习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深度学习的学科实践

在深度学习模式的自我领域,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交互的存在,实现了观念的转型,即从“学习者”转向“研究者”,学生就是自我学习的领导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设计者.为了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型,实现深度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为其制造“触发器”,让其成为自我学习的领导者和设计者.笔者通过行动研究发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力,促使其深度学习.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好“脚手架”,并给予学法指导,使不同的学生核心素养都有所发展.

笔者建立了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的操作流程为:首先,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学生某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分层预设评价标准.教师再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适当的情境,从情境中引入该单元的学习主题.然后,教师将学习主题拆分多项学习任务,并将设计的情境拆分到各项学习任务中,让情境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学法指导.最后,利用预设的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定、教师评定,对学生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持续性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使其核心素养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

3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笔者基于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了教学策略.下面,就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五章“质量与密度”为例[5],阐述教学策略及其应用.

3.1依据标准,确定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章的要求为:知道质量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6].笔者结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教材,确定本章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概括抽象出质量的含义.

(2)通过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同时,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3)通过阅读教材,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4)通过实验探究,概括抽象出物质的一种特性,并利用比值法建立密度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2根据学情,预设标准

为了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在确定学习目标之后,笔者根据往届学生对本章的已有学情和本届学生对本章的现有学情,预设评价标准.由于初中教学不仅要达到毕业水平,而且要达到升学水平,所以,笔者通常将评价标准预设为三级水平:其中,“水平一”为学生能达到的毕业水平;“水平二”为学生能达到的升学水平;“水平三”为学生能达到的高级水平.基于以上划分,以及学情分析,笔者预设本章的学习评价标准见表1.

3.3寻找情境,确定主题

从教材来看,学生的知识建构顺序为“质量—体积—密度”,若按这一顺序,则仅能对单一概念寻找情境,无法“触发”学生深度学习.为了让深度学习在本章真实发生,笔者希望通过一个情境“统领”本章的全部内容.因此,笔者根据本章的核心概念“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知识建构顺序改进为“特性—质量—体积—密度”.通过鉴别某一实心饰品是否纯银,引导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关系”以及“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关系”两个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出需要测量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引入“质量”和“体积”的概念,以及测量方法.接着,就可以依次学习“质量”和“体积”两个前备知识.学完前备知识后,再回到前面的两个问题,就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概括抽象出物质的一种特性,并利用比值法建立密度的概念.最后,回到前面的情境,就可以让学生测量物质的密度.因此,笔者确定本章的学习主题为——“该饰品是纯银的吗?”

3.4分解主题,确定活动

由主题确定的过程不难发现:本章可以将该主题分解为“该饰品的质量为多大?”“该饰品的体积为多大?”“该饰品的密度为多大?”三个任务,都以该饰品作为情境.这三个任务,都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进行.“该饰品的质量为多大?”的学习活动主要涉及质量含义的建立、托盘天平的使用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基本属性,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涉及到的科学思维主要是概括抽象.“该饰品的体积为多大?”的学习活动主要涉及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测量固体与液体的体积,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涉及到的科学思维主要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测固体的体积.“该饰品的密度为多大?”的学习活动主要涉及密度概念的建立和固体与液体密度的测量,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涉及到的科学思维包括概括抽象、等效替代等等.

3.5指导活动,持续评价

在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两个任务:一是指导学习活动;二是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评价.在指导学习活动时,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查阅所需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在实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他们提出的问题等等.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评价时,应运用学习评价标准对学习过程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定、教师评定,同时,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教师精准辅导,得以解决.这样,以“情境”作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不仅保持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7):111-118.

[2]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12):76-79.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八年级(全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19-05-2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3390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