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中学生百科

禁止批判

禁止批判

高源,笔名蜜蜂听雪:90后作家,热爱诗歌的孩子.曾在《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刊物上发表作品:长篇小说《秋安》已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不需要界定或者审判他人。如我们这般的凡夫俗子很少能真正了解到真实。我深以为然,于是每次在网上看到尚未了解到具体情况就慷慨激昂妄加评论的网友,就暗自叹气。这几年,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幼稚自恋、“中二”矫情的阶段,能够审视自己的局限和无知,因而更加谨慎、包容和理解,极少对他人指手画脚,更不会有自以为是的审判和评断。

这样做,一方面是对难以全面掌握的事实真相保持敬畏,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人自由的尊重和理解。

记得刚开始了解营养学的时候,兴致勃勃壮志满怀,如同担起拯救全人类的重任,抓住一个朋友就滔滔不绝地讲解。热情好意地指出他的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之处,有何危害,如何改进。但并非所有人都悉心接受、听从,多数人其实只是漫不经心地点头应付。扭头就忘了。有的甚至满不在乎地说:“我知道你说的很对很科学,但我做不到,也不愿意那么做。”那时我会为他们的屡教不改而痛心,觉得我好心帮他们,却少有人领情。

过了一段时间,在经受了诸多冷脸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傻——他们当然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他们觉得只有吃大量甜食才能有幸福感,人生才值得留恋,那我有什么理由强硬无情地阻止?说到底,每个人的“三观”不同,我无权决定他们应该怎么活,无论出于怎样的善意。执意干涉,善意反而会沦为恶意。

我该做的,是负责而克制地告知他们这种行为长此以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不是像魔咒一般不知疲惫地整日念叨,在聚餐时大谈健康饮食,令众人扫兴。后来我真的闭口不谈营养学了,朋友们身体出现问题时反而会想起我,跑来咨询我饮食上的事,我都会耐心讲解,甚至特意查阅资料,给出适合的建议。

但最近的一件事,让我重新反思了这个问题:对评判的禁止应该是相对的。一个听不到批评的人如何进步,一个完全沉默的社会如何发展?谦虚谨慎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适当地质疑和批评并非自大,而是一种责任。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忧心忡忡。比方说,现在某电商开始用无人机进行配送了,这项技术很快就会普及,那么成千上万的快递员怎么办?人工智能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这是新时代的“弃民”,如果以后企业和政府的保障措施跟不上,这些人该如何生活下去?她听了很久却无动于衷,我有点不高兴。觉得不能这样冷漠。她反问道:“那你觉得我该有怎样的反应?发表言论。反对它使用无人机?对刘强东进行批判?”我愣了一下,说:“当然不是,那也太幼稚了,况且反对运用新技术也很愚昧。我只是觉得……应该对社会现实保持敏感,给予关注和思考。我不可能随便批评谁。我当然没有那些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了解得多,但批判和质疑的态度还是要有的。”她说:“古书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唯无暇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我一直引以为戒。比方说,我无权指责别人自私,因为我的本性也是自私的,所以我宁可什么也不说。”

她的话不无道理,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继而想起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在教室上自习,空荡荡的教室只有五六个人,异常安静,连翻书的声音都很清晰。进来一个男生,在第一排门边的座位坐下,掏出一包零食。在之后的十几分钟里,他边看书边悄悄吃坚果,那咯嘣咯嘣的声音一次次刺激着其他同学的神经。大家都在想,这人的素质怎么这样低,公然干扰别人学习。陆陆续续有三个人气愤鄙夷地抬头看了看他,忍无可忍,收拾东西从后门离开了。

他坐在第一排。对这一切一无所知。我本来也要走,默默地表达抗议,但又懒得出去重新寻找空闲教室,索性走到他旁边,客气地轻声说:“同学,打扰了。你看教室这么安静。你吃东西的声音显得很大,我坐在最后一排都听得一清二楚,所以……”他惊恐地看着我,连连抱歉:“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我以为声音很小不会影响到别人……”之后教室恢复了安静。我不喜欢那种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别人的姿态,我没有指责他,只是好意地提醒。他不是故意的。如果我不说,他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怎样的困扰,他会无意中扮演“低素质”的角色。

我把这件事讲给朋友,并且说:“我记得你说以后要做老师。如果你发现你的学生身上有很明显的问题,比方说自私、惰性、固执,你会提醒他改正吗?如果你因为自己也有那些弱点因而无权批评别人,那么,你就是个不负责的老师。你能眼睁睁看着学生在人格塑造的阶段堕落下去吗?”

她沉默了会儿说:“你说到点子上了。我就是太极端了。”我说:“指出别人存在的问题,这不是自大,只要控制在一定程度,别自以为是妄加评论就好了。我很欢迎你指出我的问题,一个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你批评我,还能帮我改正。”

我們的争论。就这样在善意的提醒中结束了。我想,批判这种东西,大概是要慎用,但不能禁止的吧。

编辑/梁宇清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3395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