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中学生百科

我们离敬畏自然还有多远

我们离敬畏自然还有多远

霍木 陈进红 沐欣

事件要点

前段时间,“追逐藏羚羊”成为舆论焦点。“两辆外地牌号越野车在西藏追逐碾压藏羚羊”的消息一经爆出,就引来众怒;随后,警方控制了涉事人。由此,事件暂告一段落,讨论却还在继续。“我们离敬畏自然还有多远”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观察角度

因不当行为对藏羚羊造成了伤害,处罚在所难免。有人说,惩罚过轻;有人说,这是一堂环保课。利弊之间的讨论不时地穿插其中,虽然认识各异,但是人们在这件事中也看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近些年,亲近自然成了多数^的出行选择,但对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显然还不够。就像“藏羚羊事件”中,开车追藏羚羊不过是想离它们更近一些、感受更强一些、拍照更酷一些,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只是自然生态本身并非“情愿”。理由很简单:一方面,藏羚羊被誉为“高原精灵”,天性胆小,作为珍稀野生动物,应该不被过度侵扰;另一方面,藏羚羊的栖息地多数位于相对脆弱的自然带,人类活动尤其是旅客过度介入,很容易造成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亲近自然不意味着“过分追逐”,与自然的距离需要根据其承载能力来定,而非个人的好恶。

“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既然向往大自然,就应该悉心待之、用心待之、耐心待之。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国家早已严禁游客与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近距离接触;也不能打着无知的幌子,事后的解释和悔意对造成伤害的自然生态也是无益。真正热爱自然的人,都会像保护眼睛和对待生命一样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做好“保护”应该成为最大的启示。回顾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无论是水、地、林、草、山还是划定生态功能区,不管是治理污染还是修复生态,哪里可以开发、哪里应该保护,都变得异常清晰。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粱八柱”日益完善,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绿色贡献”有目共睹,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保护”与“建设”在生态环境领域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不应该有休止符。实际上,每个人的作为关乎了自然生态的品质,“美丽中国”需要众人齐心才能建设好,保护藏羚羊如此,珍借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何尝不是如此?

藏羚羊终究要在自然保护区内享受属于野生动物的那份自由,游客也不必炫耀自己的车技,当我们都把保护自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才能绘好一幅绿水青山、江山如画的生态画卷。

事件要点

“刷脸”从段子里走进现实生活。继看脸进站、刷脸支付、靠脸解锁之后,有高校推出“不刷卡、就刷脸”的新生报到和门禁系统。目前,又有多家银行推出“刷脸取款”,不需要银行卡,看一眼摄像头,输入手机号、金额和密码,即可取走现金。

观察角度

作为人工智能现阶段的“网红”技术,人脸识别的商业化应用正处于风口。与指纹、声纹等其他生物密码相比,人脸是唯一不需要主动配合就可以采集到的生物识别信息,甚至有可能通过一张面部清晰的照片即可远距离进行。人体生物密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一旦“丢失”将不可再生也无法更换,若被非法利用危害极大。这无疑对隐私保护和风险防范提出更高要求。

“靠脸走天下”,需政策技术的双保险。就在几天前,微信、淘宝等首批10款网络产品和服务隐私条款的评审结果公布,被视为提升我国信息保护能力迈出的一大步。近几年,中国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共享经济、人工智能不断创新出彩。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在创新、商业成熟度等指标上有所突破,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中国创新引人注目,一方面说明我国市场蕴含着巨大活力和机遇,新技术新业态拥有丰富场景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也提醒相关企业和部门,这同时是一个强化安全、完善机制、调整政策法规的机会。属于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体生物密码。其商业应用需综合考虑技术可靠性、应用范围和法律伦理边界,审慎多于热情,安全大于速度,不妨开启得更稳些。

新事物带来的新问题在创新过程中并非无关紧要,未雨绸缪才能令创新的基础更为稳固。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说,全球竞争力将越来越通过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来定义。那些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做准备,改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治理的国家将在未来全球经济中成为“赢家”。对于新技术新业态,我们既要张开双臂用心聆听,也需依法依规监管好,创新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事件要点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连小学生都会使用大数据分析问题了,此刻的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OUT了呢?适逢苏轼980周年诞辰,清华附小的一组小学生对苏轼进行了大数据分析,而且还写了论文《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让网友看呆。

观察角度

一边有网友们惊呼现在的小学生真是逆天了,一边又有网友质疑,这八成又是家长代劳的成果吧。其实不必惊讶,论文里写得很清楚,“我和爸爸一起”“在爸爸的帮助下”。所以不必过分质疑。第一,清华附小这次的苏轼课题研究其实是在教育界早已风行的一种创新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性学习)。第二,清华附小是中国最好的小学之一,他们的父母很多是就职于高校的高知人群。站在最优质教育资源的肩膀上,生产出这样的作业也不足为奇。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项目或问题,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家长在其中扮演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寻找多种信息源。两种方法都强调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过程和结果)来进行评价。在国外,这样的作业布置几乎已然成为常态。美国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有做项目的作业,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主题,再给一份指引和要求,上面列出了一些要点,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要有创意。

近年来,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各种观察性、探究性学习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出现在了中小学的学习中,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让研究性学习作业变成了让家长抱怨的奇葩作业,比如为了最终展示出的作业形式好看,让家长越俎代庖成了“槍手”。

面对这种开放式的研究学习,家长试问,自己可以花多少时间和心思指导孩子探究性学习,而老师也不再是知识权威形象,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方法与能力更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而非这个作业展现的形式有多么漂亮。所以,这就有了两种声音,一边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才小学就会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一边却又抱怨自己的孩子的家庭作业成了家长作业。

创新人才培养呼唤新的教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开放性成为学习的显著特征。何时当这种研究性学习成为主流学习方式,研究性课程成为学生日常作业,当我们不再惊呼这样的作业的诞生。我们的教育或许离创新型人才培养真正进了一步。

编辑/梁宇清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3401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