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中学生百科

每一代人都有成长的烦恼

每一代人都有成长的烦恼

雷泓霈 仲青亚 胡欣红

事件要点

广东省佛山市石门中学关文君老师,因用诗词给班上学生写下“最具诗意”的评语而走红,这些评语不仅融进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还配上了诗句的寓意解释。比如,该班的李梓晴同学,收到的评语是“东园结桃(李),西园种桑(梓),细雨润大地,碧空放长(晴)”。关文君给出的诗的寓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勤学多问,拔云见日”。

观察角度

一则简短的“诗体评语”,把学生的优点、特长和个性进行了诗意的升华,让每个孩子在评语里都成为光彩照人的个体,这对孩子,尤其是“熊孩子”,绝对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这种鼓舞和认同来自教师,它会化作重要的自我驱动力,鼓励学生扬长避短、纠正不足、发展个性、充满自信,得到“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进步成长。

“诗体评语”真的是孩子无形的精神成长台阶。

當下,学生的个性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很强,再加上受互联网和影视作品影响较多,学生越来越难教。因为有来自升学率、分数排名的无形压力,大部分教师都感到精神压力太大。很多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累、疲劳感和情感耗竭。职业倦怠像一副镣铐,捆住了教师们激情迸发的工作热情和教育创造力。

对此,关老师没有抱怨,没有逃避,而是在其中发现了“诗和远方”,在庸俗化的教育竞争中留住了内心的优雅和玲珑,所以他才能在悠然的节奏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将无私奉献当作一种高尚追求,且不知疲倦,充满活力,用诗歌进行点赞,建立和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有这样有爱的教师和教育情怀,教育倦怠和教育庸俗化将得到有效净化。

赞美“诗体评语”的同时,更应该借鉴这种诗意的追求。

尽管教师面临各种竞争和压力,但要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庸俗转化成高尚和优雅,用自身的高尚和优雅带动学生,成为精神导师、人格导师和心理发展导师,将孩子和教育引向优秀和成功。

事件要点

“丧文化”最流行的时候,从线上到线下,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丧小组”,网友聊天时随手就会发上几个“丧表情”,甚至连大街上的奶茶店,也“应景”地卖起了“丧茶”。一时间,“丧文化”大有席卷之势。消极悲观的“丧”为什么会流行?许多年轻人为什么会被裹挟其中?它又会对年轻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观察角度

在“丧文化”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不少追捧者其实都是抱着一种娱乐调侃的心态。对年轻人而言,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压力与挫折,在所难免,遇挫之后的愤懑不满,和看似时髦的“丧文化”遇到一起,自然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让其在短时间里流行开来。

现实社会,年轻人确实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从校园到职场,从物质到感情,竞争可谓无处不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遇到挫折,感到郁闷,是成长的正常态。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成长的烦恼,都难免有压力和挫折,逃避不是办法,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问题,让自己越挫越勇,才能真正有所成就。这是每个年轻人成长的必由之路。试想,大好时光在“丧”中虚度,岂不辜负了青春?

有些时候,年轻人会暂时性地陷入负面情绪,偶尔“丧”一下,发发牢骚排解情绪,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这种“丧”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个体的“丧”演变成了一种“丧文化”,影响和左右年轻人,就需要警惕。“我丧我有理”“人生没意义”的扭曲价值观,只会让年轻人消极避世,不思进取,一事无成。

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本来就不容易,难道就不能“丧一丧”吗?其实,对那些深受挫折困扰的年轻人来说,“丧文化”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些许安慰,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让人裹足不前,自我沉沦的“麻醉剂”。要想真正摆脱困境,唯有积极进取。直面压力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比在“丧文化”中自我沉沦困难得多,但只有告别了“丧”,挑战自我,执着努力,才会有精彩的人生。

再往大处讲,当代青年正处在国家民族走向复兴的大发展时期,时代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大好机会,国家需要胸有大志奋发有为的强国一代,青年也能够借此大势出彩人生,成就自我,当此关键时刻,于国于己,怎能“丧”,怎忍“丧”!

反思和批判“丧文化”,并不是要区分情绪的优劣,更不是要对年轻人的负面情绪大加挞伐,而是希望年轻人能摆脱“丧”的困扰,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压力,以更阳光、更积极、更向上的心态,尽自己应尽的国民责任,挣自己想要的个人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年轻人在求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切实维护他们的权利。只有如此,才能让年轻人增强对“丧”的抵抗力,让他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事件要点

浙江温州苍南县的莒溪大峡谷,是一个未开发原生态的峡谷,天气寒冷时,岩石上都会结冰,对于穿越者而言,路途极为凶险。然而,一对浙江台州的母子,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却准备徒步穿越,美其名日“锻炼儿子的意志力”。最终,救援队员们将他们劝返,一路护送这对母子返回安全地带。

观察角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国人就十分重视艰苦磨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磨砺教育非常必要,但如何把握好度,选择适宜的“吃苦”方式以及适可而止,大有文章可做。准备以无装备穿越大峡谷,无疑严重跑偏了。

据报道,当救援队员们追上这对母子时,发现小孩子已有体力透支的现象,双脚湿透,走路发抖,站立不稳。值得深思的是,有类似“磨砺偏执症”的家长并非个例。这些“另类”父母与过分注重分数的家长,分属两个极端,是另一种“虎妈”“狼爸”。究其本质,也是一种教育焦虑。

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家长们当然要使出浑身解数。孩子奔波于各个补习班,没有时间去接触社会,这种只读书、不经历风雨的成长令人担忧。基于对过度学习的反思,不少家长觉得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弥补纠正。正是在这样的群体心理下,才滋生出“彪”爸携子千里行、“最小背包客”和“无装备穿越大峡谷”之类矫枉过正的极端事例。

教育孩子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本无定法。但必须遵循一项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走极端,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自然成长。磨砺孩子,锻炼意志力,无可厚非,但“吃苦”须量力而行,把握好尺度。医学专家认为,超负荷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骨骼会受到损伤,甚至引起肢体的生长障碍,更何况在结冰,没有任何装备也没有任何户外经验的情形下,以穿越原生态大峡谷这种“拿生命冒险”的训儿方式。

家长们对“吃苦”教育的内涵也存在片面理解。在脱离物质之虞的当下,让孩子“吃苦”主要不是指过苦日子,而是要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比如,在孩子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同学产生矛盾等挫折时,学校和家长应该适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具体问题。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3411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